“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悯农》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反复的听到,并早已耳熟能详了,它提醒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去感恩,能让我们吃上饱饭的人,不过我们又该感恩谁呢?那当然是农民伯伯们了,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有农民伯伯就可以让我们吃上饱饭的,说到能吃饱饭,我还是要提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现在妇孺皆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说到袁隆平之后的伟大的成就,有一部分的功劳是他的家庭的,袁隆平的家族本是一个兴旺的家族,但是后来因为战争,从而导致颠沛流离,也就家道中落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袁家是目录贵族,所以尽管在战火纷乱中,袁隆平的父亲也没有松懈对子女的教育,仍然很注重他们学业,而袁隆平的母亲,也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他便是袁隆平英语的启蒙老师,也为袁隆平日后流利的英语奠基了牢固的基础。
后来,袁隆平在他的中小学时期度过了十分愉快的一段时光,年少的袁隆平非常调皮捣蛋,甚至有时候会带着弟弟们一起去疯玩,虽然回到家一定免不过父亲的一顿毒打。袁隆平的学生时期是十分多彩的,在这一段时期里,他在学校中比赛游泳,每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他还同同学学了小提琴,不得不说,袁爷爷真是多才多艺。
后来到了考大学,选专业时候,袁隆平却选了当时比较冷门的农业,不过当时想要学农业,他并不是出于想要拯救人民,而是单纯的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扎根在心中的对田园的向往,这种向往随着他长大也越来越大,于是他便选择了农业,尽管母亲并不认同他选择农业专业,怕他辛苦,但是袁隆平仍然很坚定的选择了农业。后来在学习农业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农民的艰苦,于是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农民做些什么。
袁隆平从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当老师。袁隆平带学生并不死板 ,而总是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于是也很快融入了班级,并且带着他的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因为他始终对农业抱有好感,所以他还带着学生们一起种了一个嫁接的红薯,所谓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长出来的红薯非常大,似乎是没有让袁隆平失望,可是袁隆平发现,这样杂交出来的植物其实就像是驴和马杂交出来的骡子,是没有后代的,于是也就从心里开始,怀疑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后来终于认定了那一套无性杂交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袁隆平仍想为农民们做一些什么,于是他又尝试用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去培养红薯,而果真培养出了一些产量超高的红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袁隆平并没有选择继续停滞于此,因为红薯再大,它也不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我国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大米,而现在,大米才是最需要人的,于是,袁隆平开始向水稻进发,这就是他开始的地方。
袁隆平一旦决定了一件事情,便会十分认真的将它进行到底,研究水稻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虽然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遇到了许多磨难,但是他也从未想过要放弃,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爱情,并一点点的取得了成功。
在取得了许多成功后。,他在农业方面就有了十足的地位,并且常会被国家派去指导别的国家种植水稻,每一趟在外国的指导,都令他收获颇多。并且也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在有了地位之后,相对的,他就会有一些权利,但是袁隆平本人并不看重这些权利,被赋予了这些权利,他十分荣幸,但是他并不渴望这些权利。
袁隆平曾说过,他有两个梦,一个是他真正做的吗,一个是他对未来的梦想。在他的梦中 水稻都如参天大树般高大,每一粒水稻都如花生米般大小,而他呢,就在那些水稻下乘凉,而他的梦想呢,是让杂交水稻产量可以更高,而他也确实将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了他的这个梦想,他更是像从前,人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每一个人都吃上了饱饭,甚至可以吃撑,袁隆平,世界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