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遍还是四遍看三国了。
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共鸣。叹为观止。
古汉语文学的特性之一:“言简意赅。”一字多意,阅读中,寥寥数字,引无穷遐想。
想四百年前,有电脑?否。有百度?否。有微信传播?否。然一百二十之章回小说,约65万字。流传千古,每阅之欲罢不能,体现文字的不朽力量。
对于这文化瑰宝的名著。我无意去写读后感,也没有能力像易中天那样去品三国,洋洋洒洒万言,字斟句酌,似乎想去再现当时的历史,只是大多都是掺杂着自己的感情。
我只能每次阅之能感悟到心灵的碰撞,仰文化巨匠之鼻息,感澎湃之心。
不说它的教育意义。谈我看这本书时如何感到内心的渺小。
首先:“大”“宏大”“恢宏之大。”一百二十回。回回一个故事,环环相扣。相信罗贯中没有用思维导图可利用。却逻辑严谨。
我没百度过:三国中共有多少人物出场。但谋臣武将,收复和混战中的诸侯,,层叠出场。三国之巨著,其描述的人物也是一个巨多来形容啊!
场景的宏大。中原江东入蜀而三分天下,为征服而铁骑踏平,为权谋而勾心斗角,为城池而血流成河。贵族式的杀伐,礼仪的斗争。
“累”由于时间的变迁,一些文字的意义,在当今已经有所改变。我们上学的时候一些知识,已经彻底的还给了老师。再借就是太难了。
整部书里面,有太多的字,无法去一一的认识,要么囫囵吞枣,要么精益求精。我真不知道当时我们伟大的罗贯中,是如何有这么多阅读量以及浩瀚的词汇。在阅读中纠结,在纠结中阅读。
“序”。以时间为轴。从东汉的黄巾起义,诸侯争霸,一直到晋灭吴,100年中,烽烟迭起。无法一一描述,书中究竟有多少场的战役,战争似乎小说的主题,纷争,是高潮的延续。武官逞威,文臣用计。文章夹叙夹议。故事有评判,主观色彩浓郁。尤其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一段。作者给诸葛亮提供了神的外衣,而把别人描绘为宵小之辈。当再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感觉,在这一段的时候,有丝丝的遗憾。
毕竟历史是留给后人去评说的。每一场的征战杀伐,每一次的尔虞我诈,有奴颜卑漆,有视死如归,有高瞻远瞩,有鼠目寸光,每看一遍,一个感触,每看一遍,一种感悟。
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