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牛和红毛鬼的纠纷在17世纪可谓是纷繁杂乱,三次英荷也好,威廉入主也罢,对两国的发展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在17世纪提起两国,那么对于英东和荷东,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我曾经对于英东和荷东在东南亚香料群岛的争端尤其不了解。我目前所了解的,我思考中,英东在香料群岛应该理论上占优势才对,怎么说呢?首先,英东首先成立,比荷东早两年。第二,英国当时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掌控下,刚刚打赢无敌舰队,海军实力在上升期,而荷兰此时还在板鸭手中,连国家主权都还需要争夺。可是结果让我大跌眼镜,荷东在东印度完胜英东,在1623年,英国代理人被荷兰杀掉之后,香料群岛除了万丹英国人以外,英国被完全赶出了香料群岛,这一疑问让我想了好久,也问了不少人,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直到今天看了剑桥东南亚史,我才理清了一切。
我们首先看看英东早期的行为:首先,英东早期极力抵抗官方资本的融入,力图避开王室或贵族的控制,甚至到了拒绝批准詹姆斯一世为该公司成员的程度(1624)。该公司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按照它自己的意图,而不是国家政策。所以,公司的利益在早期的斯图尔特王朝并没有得到优先安排。第二,对于香料群岛,英东进行的尤其谨慎。每一次舰队返回时,才重新装备。直到1612年,英国航海才由参与特定远航的股东分别进行财政援助。参与远航的英国代理商不存在合作。在万丹,存在三个相互竞争的英国商会。1615年,公司决定把它的商业机构集中起来形成苏尔特,万丹两大总部。慢慢的,英国开始在望加锡开设了商栈,有机会接触到豆蔻,丁香等香料。但是到了1623年荷东的屠杀后,英国在香料群岛的商栈也就丢了个一干二净,1628年,全员龟缩万丹,1682年,英东放弃万丹,之后整整一个世纪,英国再也没法指染香料群岛了。
我们再来看荷兰:1596年,荷兰首支舰队到达万丹,此后此类航行连绵不断,但是早期这些小航行不断竞争,导致往往一趟下来,屁钱没得赚,听说隔壁英国已经专门建立了相关公司,荷兰人决定坐下来好好谈谈,经过数年的扯皮和妥协,各方大佬决定联合,建立voc(荷兰东印度公司),由十七人理事掌控。对比英国人的自行其事,荷兰就显得团结的多,英国人虽然开始的比荷兰人早,但是荷兰人力量显然集中的多:1605年,赶走马鲁古的葡萄牙人,1619年拿下雅加达,改名巴达维亚,1623年通过大屠杀,从望加锡将英国人赶走,1640年赶走锡兰的葡萄牙人,1641年占领马六甲。一系列的武力扩张,牢牢的掌控了香料群岛。同时,荷东吸取葡萄牙人的教训,于1619年从阿姆斯特丹调来足够的船只,专门进行东南亚的贸易,在亚洲境内保留商船和资金,这样比当时流行的贸易完就回国强的多。早期荷东并没有进行分红,而是将资金保存了下来,用以建立亚洲的贸易网络。此外,荷东很注重情报的收集,经济情报和地方性政治报告定期从荷兰各个邮局送往巴达维亚和亚洲各个地区。因此,重要的贸易决定能够精确快捷的在荷东最前沿执行。而在17世纪初,原先东南亚的商业两大巨头日本和中国,一个在德川幕府的打压下,开始进行锁国政策,明朝则国内造反不断,一面应对这满清的铁蹄,一面打压李自成等起义,实在无力顾及东南亚,于是荷兰在东南亚的扩张,十分快捷。
相比荷东,总结英东的失败,有以下几点:对比荷东,英东在香料群岛一直占有不利的地位。虽然条金是东南亚地区获得商品的主要的手段,但是英国政府反对出口条金。此外,英东私人贸易昌盛,甚至有时侵犯了公司的利益,比如上面在万丹产生了三家英国商栈,互相竞争,在17世纪,英东从没实施过一定程度的财政和行政管辖的中央集权化,而这些,正是荷东的突出表现(集中资金建立商业网络以及进行军事扩张,收集情报进行精准的公司决策),再加上荷兰的航海技术当时本来就比英国厉害,英东自然比不上荷东喽。
海上马车夫的一大重要板块荷东,就这么踩着英国霸占了香料群岛几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