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书架,偶然翻到一本从前的读书笔记,想着重读一下,同时也在互联网上分享出来。
此读书笔记写于2016年。由于是学生时代的笔记,言语中或许稍显稚嫩,但都非常真实,在此我也不打算修改它。有志同道合之人阅之即好。
虽然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情,但是分享也很快乐。后续也会试着分享一些近几年读过的好书。
Don’t use your mind, just use your heart to read it. (●'◡'●)
DAY3
<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
2016年3月11日
昨天谈到内在真我由于受到身份认同、思想、情绪等的重重包裹,因此,我们很难触碰得到,于是就感受不到内在真我的喜悦,那么我们便会向外求索,寻求快乐以及能量。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有某种特定震动频率的能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于是我们就常常活在能量的斗争中。我们向外界寻求快乐,便是向外界争夺正能量。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思想、言行、情感都传达着我们独有的能量。
于是便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吸引力法则。
我们的思想、情感等都带着一定的能量振动,所以会吸引和它们振动频率相近的人、事、物。这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一个道理。因此,看我们周围吸引来的人、事、物便会知道自己能量的振动频率。
在寻求到与真我进行联结的方法之前,作者告诉了我们关于潜意识的一些知识。
其大意是,潜意识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据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都不被我们知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能意识到的自己,只是真实的自己的冰山一角。
(以上是原笔记全文)
这一篇笔记提到了很火的一个概念——吸引力法则,这也是备受许多人推崇和相信的一个说法。考虑到该篇文章的受众受教育程度可能并不相同这一点,在这里我想做一点点解释。
大家不必去纠结它的学术定义,有的人会把它理解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会想去成为“更好的”自己,以吸引或接触到“更好的”人。
有的人会把它理解为“你如果是一坨屎,那你只能招来苍蝇和臭虫;你如果是一朵花,那么你自然会招来蝴蝶”。当然,这个说法多少会有些不雅,但是的确很难否认它简直通俗到另一种极致。(Just a joke.)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要美得多。无论怎样理解都好。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并不需要逼迫自己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这种动力或想法的背后,是我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不够好的,心中或多或少仍然有对自己的一些否定。而自我否定是很消耗自己的一件事情。同时,可能会对身边遇到的人生出更多的评判,以及否定。
这样我们永远不可能看到我们自己生来就具备的,真善与真美。也永远看不到别人本质中的善与美。
我们之间就永远存在隔阂与鸿沟。
我想作者以吸引力法则举例,不过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一个能量世界,我们只需要理解到这一点即可。
另外,我仍然想要进一步说明一些事情。特别是告诉读到这篇文章的女性们。当然,也包括部分温柔细腻的男性。
我身边有的女孩子会因为周围的人而否定自己。
比如,她们会想“我就只能吸引来这样的人吗?”于是把自己从外貌到内在批判得一无是处。
快醒醒。这样的想法真的是毒药。我们在无意识中喂自己吃毒药。
目前,我所能想到的,有三种方法可以医治/停止它的影响。
第一,意识到,并放弃这种习惯性自我批判的思维模式。
第二,放弃这种想法。(Attention please,敲黑板啰~思维模式和想法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噢。)
第三,换一个想法。简单点,很显然有些花朵周围偶尔也是会飞来苍蝇的。所以身为美丽花朵的女孩们(当然也包括男孩)一定要学会用更多的智慧去识别周围的人,然后保护好自己。
另外,再深入地讲一点点。以下内容能读懂便好,不能读懂,就只读懂并实践上述三点内容即可。
前面提到,“我就只能吸引来这样的人吗?”这个想法是毒药。因为我们脑海中的一切“想法”,本质上都是虚幻的,不实的。
另外,这个想法和后面一连串的自我批判的思维模式,不仅否定了自己,还连带否定了别人。包括我前面提到的第三个方法,也对周遭的人带有一些否定的成分(这个“坑”以后我再来填,哈哈哈)。
这样一连串虚幻的东西,除了给自己和这个世界制造更多的痛苦外,别无用处。
所以,相信并看到自己的真美与真善。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