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汇率弹性理论假设汇率完全传递,当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因而汇率是外部失衡重要的调节工具。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为了更好地缓解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尽管浮动汇率时期国际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很容易满足弹性条件,然而汇率并没有如所期盼的那样充分发挥调整贸易收支失衡的作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出现了“******汇率调整之谜******”。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宽基指数(broad indices)在1999年至2019年间升值27.6%,但是同期我国贸易收支的不平衡程度却在不断增加,199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292亿美元,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为4210亿美元,相比1999年翻了近四番。 图 1反映了1999-201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进出口价格指数变动较为一致,波动性特征比较明显;但二者与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动趋势并不一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呈现趋势性升值趋势。我国巨额贸易顺差并没有因为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而得到缓和,进口和出口价格指数也没有因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受到显著影响,我国也出现了典型的“汇率调整之谜”。
邹宗森,王秀玲,陈俊州.人民币汇率传递存在非对称性效应吗?:兼论“汇率调整之谜”[J].世界经济研究,2020(12):77-8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