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昔底德陷阱”说法的起源
修昔底德陷阱,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阿里森提出,此说法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伯罗奔尼撒战争得出的结论。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本书里是这样说的:
雅典的权势不断增长,导致了斯巴达人的恐惧,这使战争无法避免。
阿里森(Allison)在2012年进一步解释了修昔底德的这个观点,说“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挂在嘴边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
2、历史案例
那么,我们说修昔底德陷阱是不是正确的呢?
可以这样悲观地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是对的。
阿里森例举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老二追赶老大的事情一共发生了16次,其中12次导致了战争,什么英荷,法德,英德之间的战争,甚至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这种追逐进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结果。
古雅典与斯巴达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德国与世界大战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日本侵略战争
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英荷战争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断断续续打了4仗。
七年战争
1756-1763年,英国、普鲁士与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大打出手。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年,北美地方势力与英国殖民政府之间的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年,英国、法国与沙皇俄国之间的战争。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开战。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
3、成因分析
那么,何以至此?为啥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安全感。作为老大,面对第二名的拼命追赶,它对于失去现有地位的恐惧和不安,一定会让它采取激进的保护措施,甚至不惜使出各种手段打压老二,而面对这种打压,老二心里也充满了恐惧,只有干死老大,才能免于这种被打压的状态。
第1个原因是:安全感。
第二个原因是刘慈欣先生在《三体》里提出的“猜疑链”。作为老大的斯巴达,它无时无刻不在估算雅典的野心,问题是,它并不知道这个军事上已经上升到“老二”位置的雅典,到底是想和它平分天下,还是要取代自己,更大的问题是,雅典无论怎么解释,斯巴达都不会听,它只会在心里瞎琢磨;
同样的,雅典根本也不知道斯巴达是不是能容忍自己的壮大,它也只能在角落里瞎琢磨。
第2个原因是:猜疑链。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你心里满满的,都是善意,雅典人不想取代斯巴达,斯巴达也不想掐死对手,但问题是,对手是不是想干死自己,永远都是一个谜。
而且,即便对手不想干死自己,可是对手心里是不是猜测你想干死他呢?
如果对手这么猜测了,那么它会不会先动手呢?
结果就是,这样的猜疑会无限地延伸下去,而最后必定有一方一拍桌子站起来,奶奶的,老子不猜了,拍死你,一了百了。
所以,面对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很头疼。
4、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被破除
刘慈欣先生在《三体》里,其实是给出了解除“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那就是威慑平衡。
啥意思?
也就是一方或者两方有同归于尽的能力,并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冲突将引发共同的毁灭。
这个信号要足够清晰,让对手绝对地相信,如有一战,双方俱毁。
这个道理和街上流氓打架一样,如果一个家伙被打得半死,一掀衣服,露出大肚皮上的一捆炸弹,说再打老子就自爆,反正我都是一个死,这样情况下,几乎可以肯定,即将胜利的一方肯定住手。
道理很简单,他们在没有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为啥要傻不拉几地和对手一起死?所以,仗不打了,各回各家。
有人可能说了,你就没有一个不血腥的方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5、两个不流血解除的案例
第一个就是英国在二战后,把领导世界的权力和平交给美国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里,英美不需要直接交接,他俩之间不太血腥,但世界很血腥,因为他俩之所以和平交接是两次世界大战,把老大英国彻底拖垮了,最后明显地肌肉萎缩,老二美国不需要打架,只要露出肌肉,就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个就是苏联和美国的冷战结局。
最后以苏联解体为终局,这里面就一点儿都不血腥了,严格来说,是以一方练功练废了身子,然后自废武功为结局,那自然是打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