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6日 李公子 文 于 深圳
我长期用听书模式消化资料,已经多年,优点和收获已有专文论述,我只总结一下自己感受到的听书模式的缺点。
缺点1、囫囵吞枣,分不清楚重点。
信息从头听到尾,标题、大纲等区分不出来,文中标出的重点、突出的部份(例如加粗、红色字体、重点引用等形式的内容)是听不出来的。
缺点2、信息输入速度太快,理解力跟不上。
有些内容深涩或者文字过于精练的、较难理解的文章要结合视觉才好理解。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资讯都适合听(例如涉及古文的文章;图表较多的文章等就不适合听)。
缺点3、不方便及时处理信息,信息要在后期专门处理。
听书的时候大多是在移动状态,不太方便做笔记,不方便及时总结整理。
缺点4、会消耗掉大脑的“留白”思考时间,可能会让灵感不能顺利产出。
其实大脑并不应该无时无刻被各种信息填满,大脑需要一些“留白”或者“喘息”的时间,比如散步、运动、午饭、洗澡、马桶上的时间。大脑有了这样的空白空间反而容易产生新念头和好灵感。
缺点5、强制、被动输入大量信息,时间久了脑子会麻木,头脑反而"消化不良"。
解决以上缺点的方法:
1、让朗读快速暂停。
蓝牙牙机或者某些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此功能。
暂停后方便及时处理信息,否则某个灵感或动作就忘记了,可能再也想不起来。
2、快速标注和收藏重点信息。
kindle可以很方便地做段落标注。
很多读书软件现在都能支持标注和笔记。
instapaper、Pocket这样的资讯阅读软件也支持标注功能。
为知笔记可以很方便地保存复制的文字到指定笔记本。
3、阅后处理。
摘录出来的笔记要定期整理。
定期重读和回顾摘录的笔记。
4、固定一些大脑"留白"时间。
比如,我在洗澡、散步和睡前都不听资讯。
解决以上缺点的心法——做好"问题管理"
想要解决信息摄入过多,头脑“消化不良”,化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解决问题,把各种零碎信息组装成有用的"知识零件"或者"思维模型",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做好"问题管理",包括提问题、记录问题和寻求解题的方法。
如何提问题?
对某现象、说法、观点、行为等心中产生的困惑是什么?
听到但搞不懂的概念和名词有哪些?
文章中诸多概念之间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作者用来解释自己观点的信息有哪些类型?有几种维度?
我对文中观点有哪些认同和不认同?差异在哪里?
我听到的观点和概念能够和哪些其他的观点和概念进行对比、类比、印证和关联?
反思一一事实与作者观点的印证;事实与我的认知的印证;我与作者的认知差距。
如何记录问题?
跟捕捉念头或灵感的方式一样一一问题也是一种灵感:我用IOS上的OmniFocus随时记录问题,并快速放入对应的"问题/困惑"项目分类中。
OmniFocus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其实只要有一个能够快速记录信息的App就可以,关键是要能快速记录,并设置一个专门的问题笔记的分类,把记下来的问题存进去。
如何寻求解题?
把记录下的问题放在思维脑图软件中发散,并把解题的相关信息在脑图中整理。(我一般是在IOS中的ithoughts应用中整理思路和头绪。)
每天晚上睡前,做至少一小时的"静夜思",把各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静下心神,认真思考。
长此以往,智慧定然增加,困惑必然能有所缓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