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原文:
The dry river-bed finds no thanks for its past.
冯唐版:
干枯的河床
不感谢过去的时光
郑振铎版:
干的河床,并不感谢他的过去。
先讲个防微杜渐的小故事吧。北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个盗贼要被处决了,他老妈来见他最后一面。他对他老妈说:“妈,我的最后一个愿望是,能像小时候那样吃一口你的奶水。”母亲答应了,可谁知,盗贼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乳头,导致母亲流血满地而死。盗贼就这件事对行刑的人说:“我小的时候偷回一颗菜一捆柴,我母亲都很高兴,越发助长了我的不良习性,日久天长,才有了如今的结局。所以我恨他。”从这个角度看,很自然就理解,为什么干枯的河床,并不感谢过去的时光了。可能因为过去并无人警示这条路的最后是灭亡,反而在作死的路上狂奔加速灭亡,这是一。
干枯的河床,想来也没有了生命的迹象;任过去再风生水起潇洒恣意,如今也再没了喘息。想来人在得意时分,也不会有那个远见想到自己落魄时候的情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是人生就像心电图,多半起起伏伏,除非到死才是一片坦途(就像心跳停止时候的那一根直线)。正因为不可能永远都是高峰,也不可能永远都是低谷,才有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像是“春风得意”像是“卧薪尝胆”······过去的精彩,只停留在那一刻,可能在人生收尾时,人们最感谢的,并不是那些光鲜,反而是那些刻骨铭心的苦难呢?毕竟,痛了,才记得清楚,这是二。
经历,才有发言权。就像一个孩童指着红杏出墙的妇人谩骂,毫无道理可言。也许人家有什么难言之隐,也许夫妻之间原本就是同床异梦,也许······别人的人生,你没有经历,又有什么资格随意指责?说不定,面临同样的情况,你还不如人家。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关注社会热点,总觉得我一个外人,有什么立场说别人什么?说的俗一点就是,别人家的爱恨情仇情感纠葛,与你何干?有的人天生自带圣母光环,干什么都要“谢谢”,总是以德报怨,好像过去的伤口就不存在一样。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毕竟我们都不是圣人,不可能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还贴上右脸让对方给你把脸上的粉打匀(这是个冷笑话)。没人逼你一定要对过去心怀感激,所以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就好,这是三。
今天不翻译了,我想好了,如果意见相左了,就翻译;大体上对冯or郑的翻译心悦诚服甚是喜欢了,就不翻译了,反正我的初衷也只是想“品”,想对比着读,原本也没打算去翻译。今天这篇,在网上看到条挺好的理解:“人落魄时并不会对过去不可一世的辉煌和高傲感谢,正是那种过去让人更难接受人生干涸的境地。”同时,我老妈也提供了她的理解:“干枯有干枯的美,流动有流动的美,活在当下就好了啊。”果然见仁见智啊。想起前几天有个网友在(31)品的时候留言的歌词,感觉贴切唯美,我从未听过那首歌,但是感觉这种互相交流的感觉棒棒哒。百家争鸣才是春天,一家独大,那是文化的冬天。晚安。
完整版故事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e54440100wx01.html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