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不读诗书,实践中的一家见解,草根视角。
先看两个成语。
1
买椟还珠,以前小学课文里有这个故事。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盒子做的非常精美,宛如一件上层工艺品。
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2
小时候在吃的零食里当得到了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一个小人在种树。但是这个农民把树的枝叶朝下,树根朝上。然后旁边一行小字:本末倒置。
3
孔子说的“巧言令色”好不好呢?
《弟子规》里有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让我们的表情温和,声音温柔。虽然表达的对象是父母。
但对亲戚、朋友、同事也同样要注意表达方式。
孔子也提倡人们要多学文和善沟通。
4
如果“巧言令色”是好的,那后面为什么要加上一句“鲜矣仁”?
一个善于巧言令色的人,他身上的仁德会很少么?
孔子主张仁,但孔子是靠自身德行来实现,绝非术。
仁对本,巧言令色对末。
珠对本,椟对末。
如果只关注说话做事让别人舒服、赢得别人的好感,以此来立世。那么这个人定会忽视道德上的“本”,因为精力都用在了“末”。
同理:
孩子的成长收获是本,学习成绩是末。
成人的实现价值是本,个人收入是末。
家庭的幸福快乐是本,家财万贯是末。
孔子主张大家去追求仁的境界,但从“巧言令色”中是得不到的。
5
一棵苹果树。
如果我们想让一棵苹果树接的果子又大又甜,该怎么做呢?
我们会选择给苹果上喷水,给苹果上涂抹肥料么?
肯定不会。
我们会给这棵苹果树的根浇水施肥,才能结出更好的果实。
6
想起六祖惠能的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王阳明也提到了“致良知”。
虽然人如沧海一栗,但本性自足,何必外求。
周四,一起学习传统文化。
每日都是徒弟,每日都是师父。教学相长,师徒共进。日课第17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