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晚风,微凉,透过稀疏的窗缝,似要帮那远在梦乡的人们裹紧棉被。只剩下一位不称职的看客戴着耳机,握着沉重的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忽然,“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铿锵有力的歌声在灵巧轻快的钢琴曲的铺垫下扑面而来,每每听到这,都有一种时光逝去而不知觉的感伤——这便是胡德夫的《匆匆》。犹记得第一次听见这首歌,还是因为看了纪录片《音乐公路之旅》。那时的自己,只是单纯地好奇到底是何方神圣,值得让一个年少气盛的歌手不惜环绕大半个台湾去找寻。谁知听着听着,便陷了进去。
他被称为“台湾民谣之父”,他说:“种树为后人乘凉,要学我们老祖宗”。于是,他与杨弦、李双泽推动了被称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运动的“民歌运动”,呼吁大家要唱自己的歌,打破了当时西洋歌曲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在他之后,齐豫、蔡琴、罗大佑等人,用自己的心声唱出了华语乐坛的风骨,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他说:“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于是他在1974年举行了作品演唱会,成为台湾第一个举行个人作品演唱会的歌手。次年六月又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了现代民歌演唱会,后来成为“校园民歌”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叶佳修、梁弘志、施孝荣等大批音乐人,随后台湾乐坛真正进入了流行音乐时代。
他信仰着那来自太平洋上的风,在他的记忆里,那来自太平洋里的风带来了油油然的生机、吹动了无数的孤儿船帆、更吹散了迷漫的帝国霸气,它穿梭美丽的海峡,把一切都吹到了绵延无尽的海岸上,带来了太平与安详。
后来,六十多岁的他带着他的爱人回到了家乡,走完了最最遥远的路,撕裂了过去,圆了乡愁,开了家牛肉面馆,每天太太熬汤头,他就在旁边弹琴。
有一天,他应台湾大学的邀请,去开了一个座谈会。会后,他看着一个年轻人风尘仆仆地赶来,向他请教……
除此之外,他时常会走到草原,等着那终日赤足腰系弯刀的牧童在牛背上天真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