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猛地一回神儿,发现自己已经懒得取标题了。我这是又进化了吗?哈哈哈哈,让我独自苦笑一会儿。上个学期,写了一个学期的“小纸条”,姑且将这称之为“便签纸”的写作方式。我似乎对此甘之如饴,每天睡前腾出个3-5分钟就草草搞定了,在心里一如既往地享受并刷新着日更的天数。
其实,自己何尝不知道这种记录不过是写了张“小纸条”:提醒自己明天要做什么,今天做了什么。于写作本身而言,几乎没有意义。自己执拗地坚持这么久,不过也是贪图日更的天数会随之增加,好像在提醒自己不是个废物,除了坚持每天给手机充电之外,好歹也能坚持一件正经事儿:一心一意地“日更”刷“天数”。
于是,从今天开始,我立下flag:不再执着于之前的写作模板,打算开始日记式的写作方式。至于字数,不敢对自己有任何期待,先定100字吧!毕竟简书上的日更要超过100字才能发布成功。
早上,六点五十的闹钟响了,无济于事。果然,爱赖床的我又磨蹭了十分钟才起。虽然赞哥还有几天假,但,奈何我这个考了驾照快5年也不敢开车的主儿,工作日的每一天都要他车接车送,他也就跟我同一时间起床了。七点二十出门,环线不堵,七点五十顺利到校。
在食堂吃了早餐,值得一提的是,食堂阿姨今天给我打了两个蜜薯,并略带神秘地告诉我说,“这个味道很不错!给你多打一个!”在此,谢谢阿姨的善意。经过鉴定,确实好吃。希望阿姨以后每次遇到我,都有好心情,都会给我多打点,哈哈哈哈!
上午八点半,五、六年级的孩子陆陆续续地进校、报到。流程跟往年一样,没多大变化。今年这个学期领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报到之前由各班老师提前搬至本班教室,而是报到当天由副班主任带领几个学生到本年级指定位置领书。本学期,我仍然是1709班的副班。一进办公室,我先梳理了一下新书的种类数,一共14种。逐一登记在纸上,然后,趁办公室人不多时,挨个拆包装,数清相应的数量,集中往自己座位处搬书。终于,赶在一大波老师和学生聚集之前,搬完了11种。9班的孩子赶到一楼办公室时,只需要将我整理好的书搬进教室。
这个学期,9班来了2个插班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后来因为没在9班教室逗留太久,没见到这2个新同学。听班主任潘老师说,一个是从北京转学来的,另一个是从博才花溪转来的。期待周一与两位同学的见面呀!希望是两位不用太操心的“天使宝宝”啊!
下午,在家正昏昏沉沉之际,突然接到刘校的电话。接通后的第一句话,就让我直接愣住了,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圳啊,你看冬奥会吗?”电话那头传来了刘校的声音。“啊?看了啊,开幕式和前几天的比赛都看了。”我回答道。“那你觉得冬奥会里的数学课该怎么上?”这一句,一下就把我问懵了,我可没想过要给学生上这么一课呀?
细问,才知道,原来刘校想布置一些开学周的亮点工作。冬奥会是现在的热点时事,她说,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二十四节气能与语文课扯上关系,“冰墩墩”和“雪容融”可以让美术老师带孩子们一起画,音乐老师能与孩子们一起唱“一起向未来”,科学老师呢?可以做实验。那数学老师呢?
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数学老师能干啥啊?冬奥会里跟数学相关的内容确实不少,但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觉得有意思的却不多。牵涉到场地,就是计算占地面积。牵涉到比赛,就是算速度,算时间,算成绩。牵涉到某些具体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就是关注运动员的转动方向,转动角度和总度数。这些,好像都比较复杂。一两句话,难以讲清楚。
电话里答应好好思考一下再回复后,我匆匆挂掉了电话。下午六点半,在微信上回复了刘校:“在低年级上一节用七巧板创意摆、拼冬奥会体育图标的数学课,这样比较有意思,学生参与度也会很高”,并附上了下面的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