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64页
20,如何复活文本?以童谣的形式唱童谣,以民歌的形式唱民歌。这需要老师示范和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不容易。
21,母亲的形象,干老师通过发现描写母亲的句子里的矛盾处,一步步找出了母亲的本质特点,比如玉石雕像和白褂子的联系,这是在擦亮知识,这是真正的文本细读。
22,干老师还注意到了学生的文本细读的训练,我从……看到了……
23,如果说教孩子是一件“很辛苦很累”的事情,那么就需要耐心了。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如果不幸福,是不是我们的能力有限?
24,干老师文本细读的一个方法是找到关键句利用矛盾分析法。
25,《月光启蒙》的课堂,从唤醒“民歌童谣故事谜语”这些词语开始,然后唤醒“母亲”形象,然后“母亲的爱”又和“故乡的爱”融为一体,“母亲的爱”又和“故乡的爱”融为一体,“母亲的爱”又和“月光”形象叠印起来。
26,理想课堂,一方面扎扎实实训练学生,以期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一方面踏踏实实发展自己,从而做到课堂上深入浅出,情智交融。
27,理想课堂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核心),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
28,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的主体间的对话。对话的课堂(倾听与应对)旨在倡导相互之间的理解,并通过对方的异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息息相关的共鸣。
29,教室对知识的理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够抵达的最上限。
30,如果在课堂上一个教师的生命不能发光,一个教师自身的魅力不能展现,那么他不仅没有给学生追求真理做出应有的榜样,而且更为遗憾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也将黯淡的度过。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是他确实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
31,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他引向最初的探寻: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32,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33,第三重境界又是偶然与少数的。他要求教材中本身有着关于存在的真理,要求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解读。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关系,正好在哪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正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