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人们早上好[太阳]
熊孩子早安分享:案例分析:一个二年级8岁的小男孩,对于看电视、玩游戏特别着迷。为了控制孩子的欲望,爸爸妈妈制定了规则,孩子可以看电视、玩游戏,但到点之后必须停止。孩子一开始答应按照爸爸妈妈制定的规则去做,可是到点以后爸爸妈妈要关电视或游戏机时,孩子不愿意停止,于是就开始哭闹。
普通情况下的做法:提前告知孩子,让孩子缓冲,对于案例中的情况,孩子和父母已经约定好了规则之后,比如说规定孩子可以玩半个小时游戏,爸爸妈妈可以在规定时间前10分钟告知孩子时间就要到了。提前告知孩子时间,让孩子有一个心理缓冲期,这样能有效降低孩子发脾气的几率。让规则管理家庭成员:这里的家庭成员指的是每一个人,不仅仅指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家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规则面前,没有特例。当然,这需要爸爸妈妈以身作则,自己先要遵守规则。有些爸爸妈妈会用强硬的手段制止孩子,让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权威”之下,这有时候会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情绪爆发。但如果爸爸妈妈都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让孩子停止看电视、玩游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因为在他心里知道是“规则”让自己停止的,而不是爸爸妈妈让自己停止的。
特殊情况下的做法:有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约定了规则,并且能够提前告知孩子,孩子还是要发脾气,怎么办呢?第一步:坐在孩子对面看着他,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急着劝他,爸爸妈妈只需要做一个动作,用一种特别放松的状态坐在孩子对面,看着孩子把心里积压的情绪发泄出来。这个“看”特别重要,这代表了爸爸妈妈已经感知到孩子在发脾气了,同时也足够尊重孩子的情绪。对一个二年级8岁的孩子来说,其实只需要5分钟,他的脾气就会发完了。第二步:询问沟通,当孩子情绪渐渐平静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引导孩子把发脾气的原因有理有据读说出来了。有些孩子知道要遵守规则,但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需要打破规则,比如孩子玩游戏时只需要2分钟就能通关了,所以他没有遵守规则。当孩子有理有据地把原因说出来时,爸爸妈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变通,破一次例,这其实并不会影响规则的执行。第三步:回应孩子的情绪,当上面两步做完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坐到孩子身边来,搂着他说:“妈妈知道你刚才发脾气,是觉得自己没有把电视看完很遗憾,很不开心。”这其实是与孩子共情的一个过程,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第四步:帮助孩子找解决办法,这一步会让孩子渐渐懂得,出现了问题时,不需要发脾气,其实还有很多比发脾气更好的解决办法。
想要让孩子情商高,性格好,最关键的不是老师教了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天天在和爸爸妈妈们相处生活的过程当中,从父母的行为状态中学到了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二:
亲爱的家人们早上好[太阳]
熊孩子早安分享:一个初三的男孩子因为厌学,一个月前被某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当天他就被父母带来做咨询了。起初他对咨询很抵触,总是神情木然,表情呆滞,一副不愿配合的样子。建立信任关系之后,他慢慢敞开心扉:我讨厌去学校,感觉没意思,老师很严厉,跟同学关系也不好。原来,他在学校感觉特别孤单,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也不主动跟别人玩),尤其集体活动时会很难堪。于是他开始逃避,所有活动都拒绝参加,到最后逃避上学。一个孩子能往哪儿逃呢,当然是家里了。躲在家里安全又舒服,更不愿去学校了。交不到朋友,感觉孤独隔离,是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我跟他探讨:为何交不到朋友,怎样才能交到朋友。结果他的话让我很震惊。他说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爸爸妈妈就没有什么朋友。从小到大,他的家,永远是三个人,三口人仿如连体婴,亲密无间紧紧相连。初一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想在家搞一个生日聚会,邀请他参加。他特别开心,因为长这么大他几乎从未去过别人家里,从未参加过同学的生日聚会。他兴奋地向父母报告这个消息,父母彼此对望一眼,然后爸爸说话了:
这个同学多大了,脾气性格怎么样?
该同学成绩怎么样,班里排名多少?
这个同学平时待你如何,你俩关系好不好?
他的爸爸妈妈有无正当职业,具体做什么?
这个同学家住在哪儿,晚上去安全吗?
第二天还要上学,你上课会不会犯困啊?
要去人家家里吃饭,你送什么才得体恰当?
他正一脸茫然,妈妈说话了:你们听说了吧,有个孩子就是去同学家玩,他爸爸还把他送到同学家小区门口的,没想到就是在小区里,被一个变态的男邻居骗到家里,把他给杀死了。早知道有这事,当初他爸爸就应该把他送上楼,送到同学家里去才好。在爹娘的无限担心和碎碎念里,这个生日聚会他愣是没去成。对于人际关系,他父母一直传递和灌输给他的理念是这样的:比我们家条件好的孩子,你跟人家玩,人家会不会以为你在讨好巴结他们呀?比我们家条件差的孩子,你跟人家玩,人家会不会嫉妒你伤害你呀?想象力丰富的妈妈,有时还会脑补恐怖画面:你喝过的水杯吃过的东西,如果有人碰过,千万别再吃再喝了啊,万一有人往里头放点什么。如此惊恐、狭隘,完全呈现了父母自己在人际关系里的真实状态。当他拒绝上学,父母急得抓狂:你要去跟人交流啊,你要主动靠近别人啊。他委屈地反击:你们有朋友吗,你们都没有,凭什么要求我?孩子出生伊始,宛如一张白纸,他(她)对世界的认知,对人对事对物的好恶与分别心,完全来自父母认知与教养的影响。
自己是孩子学习、认同、模仿的榜样。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的,要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做不到。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他稳定的生活状态、开放的家庭氛围,以及与世界连接、相处的能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从来就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敢于面对所有问题,及时去调整和成长的父母。心理比较成熟、人格比较完善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