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莫道有才能治国,须知亡国亦由才”,亡国之君固然有可恨之处,但也未必一无是处。在历史上,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往往会把亡国之君进行一定程度的丑化,以彰显新王朝的正当性。
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回顾历史,却可以看到,部分亡国之君不仅没有史书描述的那么“穷凶极恶”,反而是过于雄才大略了。在这些需要重新解读的亡国之君中,有三个亡国之君最值得尊敬,原因很简单,他们对中国都有大功劳,推进了中国历史。可惜,他们的功劳却鲜为人知!
商朝亡国之君:帝辛
所谓帝辛,就是大家熟悉的纣王,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后人把他和夏朝暴君桀相提并论,称为“桀纣”。然而,不讨论帝辛的暴君头衔是不是冤枉,就说帝辛对中国开疆拓土的贡献,足以让无数“明君”汗颜。
现代考古发现,在广东、吉林、内蒙等地,都发现了殷商墓葬,虽然不能准确的说帝辛开疆拓土于此,但从帝辛“穷兵黩武”的举动,和《史记》中“百战克胜,诸侯慑服”的记载来看,帝辛功不可没。而且,现代可以确认的是,因为帝辛的努力,商朝扩张到了长江流域,东临大海,后来周朝继承了殷商版图。
对于帝辛此人,郭沫若评价是,“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肇此人……殷辛(帝辛)之功迈周武(推翻商朝的周武王),殷辛之罪有莫须”,一句“统一神州肇此人”,足以说明帝辛对中国的大功劳。其实,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已经颠覆了很多历史,需要重新解读帝辛。
隋朝亡国之君:杨广
和帝辛一样,杨广也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但杨广对中国的大贡献更多。对于杨广的贡献,大家知道很多,比如科举制、大运河等,其实杨广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功劳。
杨坚篡夺皇位之后,天下并未统一,尤其是南方地区,还处于割据状态,是杨广率军统一了全国。杨广上台之后,也奉行扩张政策,三征高句丽失败,但在西部地区,却取得了空前胜利,最典型的是攻灭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
学者胡戟评价认为,“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显然,杨广狼藉的名声,与他超前的政治改革(尤其是科举)密不可分。但杨广激烈的改革,最终受益的却是唐朝。其实,激烈改革的王朝,往往都很短命,但后续王朝,却可以安然享受前者的改革红利。
明朝亡国之君:崇祯
如果换一个英明的皇帝处于崇祯位置,会不会做的更好呢?其实,崇祯面临的局面,可谓是空前的艰难,遭遇后金、李自成、张献忠、西方殖民者、各种起义,还有文官的得寸进尺等等,可谓是多线作战。别说明朝了,就是二战中的美国,也无法承受两线作战的压力,而是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衰亡的王朝,被国内叛军打的节节败退,但在面对西方殖民侵略时,却能够雄起。在崇祯年代,和西方殖民侵略者的冲突有两次,一次是1633年的料罗湾海战,一次是1637年的中英第一次战争,最终在崇祯率领下,都取得了胜利。此后,荷兰人没想过侵略中国,英国到200年后实力大涨之后,才发动鸦片战争。
在中国和西方殖民者的战争中,一直以失败居多,尤其鸦片战争之后的丧权辱国,但在崇祯年代,却两次打赢了西方殖民侵略,保住了东南沿海200年的平安,这是难得的亮点,却总被人选择性的遗忘。
关于崇祯对西方列强的两战,有网友认为:明朝面对是西方小舰队,清朝鸦片战争中是面对工业革命之后的列强,所以鸦片战争中,换成明朝的话可能会更糟糕。其实,这一命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两者相差200年,如果给明朝200年时间,未必会比英国差,而清朝200年内没有发展甚至倒退,这是清朝自身的问题,自身不行却偏要说明朝更不行的思想很没品。
总而言之,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对于失败者,历史记载往往都夸大缺点、掩盖优点;对于胜利者,往往是掩盖缺点、夸大优点。所以,帝辛、杨广、崇祯这三人,虽然对中国有大功劳,但却或被掩盖或避而不谈,以至于如今鲜有人知。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