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同出发,沿二广高速南下一马平川,越朔州界穿雁门关,入住忻州代县,计划参观雁门关军塞。既至代县,晩间转了转市街,早起顺便欣赏了边靖楼,相对于雁门关,更能了解代县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领域。代县,古称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从隋唐到明清,她不仅是山西省北部的军事重地,而且还积淀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存。现在,巍峨屹立在县城十字街心的边靖楼,就是明朝留下来的。边靖楼,又名谯楼,当地人习惯称其为鼓楼,属于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创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被火焚毁,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重建,后来又经过各朝各代的多次补葺,现存的楼阁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风格。楼身高到26.7米,通高增加到40米,基座长43.9米,宽34.68米,高13.3米。在基座下部有大型石券门洞南北贯通,气势颇为壮观。楼阁上三面悬匾,正面为“雁门第一关”,两侧为“声闻四达”、“威镇三关”。当地百姓常将边靖楼与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菩萨相比,所以留下了“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的谚语。
下了边靖楼直趋雁门关,计划登上内长城参观边塞军堡胜迹,穿过试剑石村进山,很远就看见山包上矗立的烽火台,不料在景区外前腰铺驿站门口被拦,告知因连日暴雨,忻州景区全方位安全检查闭关,要到7月21日才重开关,只好打卡悻悻离开,失之交臂徒留遗憾了。
今天主行程便改为下一站太原晋祠。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小学课本上学过梁衡写的《晋祠》一文,内心久己神往。
晋祠现已成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入得广场正门,先是唐园箭楼,前门楣匾刻“唐宗遗风”,楼后匾刻着“龙兴晋阳”,迎面塑立巨大的唐太宗东征高丽时君臣青铜群像,高阁曲廊,环山接水,面积极广。而梁衡课文中的传统意义上的晋祠现在称为“晋祠博物馆”,晋祠博物馆中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北宋建的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殿前鱼沼飞梁、金人台四尊铁人、唐“贞观宝翰”碑、元时献殿、难老泉等。梁衡大家珠玉在前,不再复述。晋祠的参天古树~周柏唐槐最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齐年柏主干斜倚在另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树上,据说是周柏次生的子孙柏,神似一老人倚靠在儿子肩膀上小憩,恰合圣母殿宣扬“孝悌”之义。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前,老枝纵横,盘根错节。在晋祠中千年以上古槐据统计有23株之多。而圣母殿西侧的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过去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可惜现代太原周边煤矿开采过度,地下水脉枯竭,三泉久己不出水了,不失为时代发展之憾!
宗唐遗风龙兴地,背倚吕梁门向东。
曲栏迴廊缘坡上,古祠掩映槐林中。
宋塑元殿皆瑰宝,鱼沼飞梁夺天工。
桐叶封弟留佳话,周柏难老泉水清。
2021年7月14日于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