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我们从当红的波士顿机器人中探讨了国内机器人的发展,以及目前的一些趋势。这一篇,我们就来看看,国内机器人公司的前景如何。
当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迎来一轮爆发,受益于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政策红利的影响,短短几年之间,国内机器人企业遍地开花,跟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4000家,仅仅是在A股股市上,就有几百家做机器人的公司。而国外不过十几家。
在这几千家做机器人的公司,他们的生存现状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引用东莞市机器人协会副会长罗百辉的表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是却不是工业机器人制造强国。大而不强,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核心技术不过关、自主品牌弱、市场份额过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产品缺乏、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
这里的主要问题在我看来是两个,一个是核心技术不过关,中高端技术缺乏,再一个就是低端产能过剩。这两个方面其实都是当前我国机器人企业核心技术积累不足的表现。
先说核心技术不过关这个问题。同国外的机器人企业相比,我国的做机器人的企业历史并不长,大家可以从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发展中看到,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国的机器人公司就已经开始踏进这个行业了。而在我国最早成立的机器人公司新松也是在2000年,那时候全球的机器人市场已经成熟饱和了。一个行业里总有吃肉喝汤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行业,吃掉这个行业里肉的还是中高端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关键的上游三大原部件系统。目前主要还是被以四大家族这样的企业牢牢占据和把控,中国企业在这个方面进入晚,行业积累不足,导致中高端的制造技术还跟不上。因此对于当前国内企业来说,行业竞争命门就是在于上游三大核心部件和系统的技术能力和本体的制造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在于低端的同质化竞争,正是无数行业发展过程在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演。
对于大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说,自设发展的关键牢牢掌握在上游零部件提供商的手中,其中伺服系统占到总成本的20%到30%,减速系统占到总成本的30%甚至到一半。依靠组装调配出售本体获得微博的利润,命运被牢牢地扼在别人的手里。
于是,你经常能熟悉看到的场景在机器人行业再次出现了,大家产品大同小异,疯狂进行降价促销,就如同当年的家电大战一样,看起来十分高端的机器人行业也正在经历大战。
正如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基本矛盾的判断一样,当前随着中国的制造企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家对中高端机器人的需求也蓬勃发展,这时候,由于国内的机器人公司不能很好满足,只能向全球高价采购。
你看,下游客户越来越需要中高端机器人,而行业内还在苦苦破解技术难题,这其中的错配既是矛盾问题,更是机遇和蓝海。谁更有战略布局,提早布局,坚定研发投入,谁就能分得这个急速扩展行业的最大蛋糕。
这时候,就可以十分容易区别有潜力的企业和一般企业的时候了。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在研发上持续投入,从而形成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的公司,一定会随着行业发展乘风破浪,迅速壮大。
这个深入分析的过程就是对公司的技术、历史、团队、市场、战略以及年报深入研究,全面分析的过程,从而逐渐把握到行业的发展命脉,理清市场现状,明确下步方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跨界而来的选手,看到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通过收购、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入,比如国内的两大白色家电巨头格力和美的,由于本身的生产线对工业机器人就有巨大的需求,进入这个领域也是自然向上生长,尤其是美的收购库卡之后特别成立了专做机器人的子公司,可能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美的、格力就是工业自动化的巨头了。
一类是在上游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上向上攀登,继而进入到工业机器人上游零部件乃至本体制造上的。比如广州数控、华中数控因为在精密数控机床上的积累后向上升级进入到工业机器人领域,在控制系统上颇有底蕴,继而开展了机器人本体业务。比如埃斯顿,因为在液压伺服上有核心积累,在细分车床数控上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之后,向着更大的目标——工业机器人领域进发,在伺服系统上形成了可同国外中高端相竞争的核心技术实力后,继而轻松进入到本体制造上,同样路径的还有汇川技术、新时达、埃夫特等等。这一类企业是当前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生力军,他们通过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领域也就是在上游三大系统上的不断积累,建立起来面对国内众多同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成本优势,逐步进入到国际同行把持的中高端领域,将会逐步成长为国内机器人行业乃至国际机器人行业的龙头。
还有一类企业则是看到了当前工业机器人的火热浪潮,纷纷跳入到了这个圈子,有的是机械加工企业搞起来外来零部件组装,有的是上市公司蹭热点概念,拉融资。这类企业缺乏在行业里面安身立命的根本,核心零部件全部进口然后自己进行简单的调试、装配,只能生产出精度比较低的低端工业机器人,一方面缺少定价权,在国产突破较差的减速器领域国外公司直接提价到原本价格的3,4倍,一方面面对国内企业的狼群竞争,只能展开残酷的降价竞争,在微薄的利润上挣扎。国内的4000多家机器人概念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里,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这部分企业大多数活不长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比较看好上面的技术型公司,他们是厚积薄发的典型,通过在核心零部件上寻求突破,撕裂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点,稳扎稳打不断实现技术迭代,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适应市场,善于运用资本进行并购整合,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必定由他们抒写。下周,我们将会以其中的典型埃斯顿为案例,带你深入分析研究,帮助你真正看懂了一家上市公司。
其实,在当前比较稳定的国际市场上,只有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以集团军形式向他的国际老牌对手们发起冲击,如同在通信、手机、互联网、高铁等等无数领域正在发生和汽车、面板这些领域正在发生的事实一样,在无数行业发生的规律也将再次发生在工业机器人这个行业。依托中国广大的市场需求,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市场能力,越来越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核心高端技术从跟随到并跑再到超越的过程,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必将逐渐成为国际中高端市场的领导者甚至是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