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无闲草(97)

乡间无闲草(97)

焦小桥


青蒿,这一古诗中常见的中药材,带着它独特的清凉气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不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草药,更是诗人笔下寄托情感、描绘景色的灵感之源。每当读到古诗中关于青蒿的描绘,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清新与宁静。青蒿,这一古诗词中的常客,用它那别样的魅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小雅》,描绘了青蒿在自然中的生长景象。青蒿,这一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无论是干燥还是新鲜,都散发着独特的清凉气息。更令人惊奇的是,从青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神奇药物。

如果雨水足够充沛,那简直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而这翠绿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些形态各异的蒿子。黄蒿、白蒿、臭蒿,还有铁杆蒿子,甚至那些不知名的蒿子,它们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在雨水中更是蓬勃生长。

人们用“蓬首”来形容一头乱发,而“像一朵黄蒿”则形容其蓬松的样子。同样,他们用“鸿毛”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而“像一墩臭蒿”则形容其不起眼。


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蒿子,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蒿子都曾在《诗经》中亮相,如“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中的“蒌”便是蒌蒿,“予以采蘩,于沼于沚”中的“蘩”则是大籽蒿。此外,“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的“萧”是牛尾蒿,“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的“艾”是艾蒿。

《说文解字》中记载:“蒿,菣也。”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引述陆玑的话称:“青蒿也。”这进一步证明了青蒿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同时,《诗经》中的“食野之蒿”更是让人联想到青蒿素,而“呦呦鹿鸣”则让人想到屠呦呦的伟大贡献。

在日常生活中,白蒿也是农村人熟悉的一种蒿子。二三月份的茵陈、六七月份的青蒿以及深秋初冬的黄蒿,都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陪伴人们的蒿子,如今在庄稼地里被视为“杂草”,只有在山坡、沟洼等地方,它们才被视为“绿色”的一部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