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有过,走在马路上,想马上坐下来或者到一个特定的位置,拿来一本书看,而坐下来后,脑子却没有转,完全进入不了状态,还想着:我元旦节假日干嘛……不知不觉中,注意力不知道飞到了哪儿,且还不自知。等自己反应过来,时间过去好久,再开始看书,时间当然不够用,因为注意力消耗在其他地方太多,放在纠结一件事做还是不做上,没有真正放在“输入”和“处理”上。这算是学习吗?显然不算。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继续痴迷这样看起来努力,实际上并没有在努力的假象呢?对“学习”的概念升级后,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思考,做法是不对的,积极修正后再行动是关键。升级后
的版本所拥有的思考方式,它是旧版本完全不能兼容的。
回复别人的问题,教会别人你学会的东西,这算是显摆吗?这算是浪费注意力,耽误成长吗?
我想“2.1版”一定会这么想,升级后的“2.2版本”说: 你在教别人的时候自己收获是最大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能明白你传达的意思,让他们明白之前不明白的知识点。而你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虽然你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讲不出来。这时可能是自己并没有真正搞明白的原因。
(那下去的时间就把想办法搞明白)又或者你确实明白了,却不知怎么讲。这在“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你会思考,我怎么样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搭建桥梁呢?努力挣扎之后,你知道如何讲了,也开口讲了。接下来,你感觉你说明白了,但对方没有听懂。这时,问题出在哪儿?你可能并没有真正讲明白, 只是以为讲明白了。另外,没有照顾对方的理解背景。在讲解的过程中,只顾讲,却不知你在讲到一个A时,对方可能并不能理解A是什么,即使可能了解一点,但你们之间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结果是他跟不上。而接下来的讲述很可能效率并不高。这时你会发现在之前构思怎么讲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而这一“发现”这不就是学习么?
下一次,你“预先”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于是提到A时,想办法解释清楚A是什么,不是什么。A与B有什么不同。当跟他将明白A之后,再继续讲刚刚的知识点。整个过程中你在不断地教会别人的同时又教会了自己。双重成长,这不就是优化学习的方法吗?2.1版本在苦哈哈地学,2.2版本在乐此不疲地教,从一开始的焦点就不同,可想而知结果的巨大差异。不断升级自己的方法就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概念,进而行动起来。正是实践了,才会有体验,有体验就有反馈,有反馈才会发现问题。知道自己错在哪,不实践总会觉得自己还挺不错,安慰自己说:“我都会,就是不想做,要做肯定做得不错”。告诉自己这都是借口、是幻觉,只有做了才知道。
那这样写下我的记录与思考算是学习吗?
算。
“2.1版本”会认为这是在胡搞瞎搞,是不想“学习”而逃避的状态,并为此还会责怪自己快点停下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例如:我该看看书了。有这样的想法而责怪自己是源自于“2.1版本”对记录与反思没有清楚的认知。混淆了“学习”与“反思”的概念,固化对“学习”的认知,认为一切不在“学习”框定的范围中都是不可取的。逐渐越“学”越窄。
混淆后的结果是在认知上:属于框架内任务的要认真对待,不属于的则敷衍一下。回想平时写记录时,更像是写“日记”。流水账式的行文逻辑,记录下来后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它的认知是:把一些想法就简单记录下来。反正也不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认真对待它的态度,还把它定义为随便的事,之后也就随便做做,又因为给自己看,没必要再看几遍,没必要认真,记下来就行。(你看整个描述的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敷衍,不重要,随便,没必要”。)完全忘记了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记录下来?既然你记录与反思这么随便,你指望它能带给你成长?记录下来的目的是进行反思:什么更重要?以便修正行动。为了记录而盲目记录,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思考与反思更重要,反思后的行动更重要。概念一开始就混淆地一塌糊涂,全然不顾后果却乐在其中地做真正意义并不大的记录。这样的敷衍也正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感觉:“你看记录不是学习吧,真正的学习怎么能敷衍呢?”而后就这样固化自己的认知,还不知道根源在哪。一切思考源自概念,记得每天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