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凉面|电影剧本
改编/古剑

1. 内景 凉面馆 日 夏(现在)
开场: 一系列特写镜头,节奏缓慢,带着某种仪式感。
特写: 一个旧的八王寺果子蜜玻璃瓶。瓶身上凝结着冰冷的水珠,一颗水珠缓慢滑落,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水渍。
特写: 一双旧木筷,被一只手拿起,轻轻摩擦了一下。
中景: 男人(约40岁)坐在靠窗的卡座。衣着素净,略显旧但整洁。他将一个洗得发白的牛仔背包放在对面座位上,动作轻柔,像在放置一件重要物品。背包拉链环上挂着一个褪色的木雕蝉。
特写: 男人手腕上的表,表带有些磨损。秒针安静地移动。
环境音: 老式吊扇在头顶缓慢旋转的吱呀声,模糊的电视新闻声(主要是天气预报:“…南方持续强降雨…”),远处厨房隐约的炊具碰撞声。
男人: (声音平静,略带沙哑)一碗凉面,一瓶八王寺。
特写: 年轻老板在柜台后点头,没有多余的话。墙上菜单泛黄,字迹模糊。
镜头切换: 男人望向窗外。阳光猛烈,透过梧桐树叶,在室内投下晃动的光斑,掠过他的脸和桌面。
镜头切换:年轻的老板走过来关上空调:"中午高峰过了,省点电。"
镜头切换:男人微笑点头。
特写: 男人打开桌上的小型台式电扇。风扇摇头时发出更响的机械摩擦声,吹动了他的额发,露出一道淡淡的旧疤痕。他的目光投向窗外远处。
2. 外景 街道/旧小区 日 夏(男人视角)
长镜头: 透过餐馆窗户玻璃,略带反光。焦点在远处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上。树荫浓密。
特写: 几只麻雀在树根处跳跃,啄食着什么。
镜头缓缓平移: 沿树的方向,可见百米外一个旧小区的暗红色砖楼。几个阳台外晾晒着衣物,在微风中轻轻飘动。
特写: 男人的侧脸,眼神深远,仿佛在凝视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看。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木蝉。
闪回碎片(快速,模糊): 一张社交媒体照片的闪烁——一个女人在梧桐树下微笑(看不清具体面容,只有灿烂的感觉和眼角的细微纹路)。瞬间消失。
男人:(OS,内心独白,低语) 每年暑假…都会回来吧…
3. 内景 凉面馆 日 夏
特写: 一碗凉面被放在男人面前。晶莹的荞麦面浸泡在琥珀红色的汤汁里,整齐码放着黄瓜丝、西红柿片、半个煮鸡蛋、几片薄牛肉。冰块在汤中轻微碰撞。
男人动作: 他没有立刻吃面,而是先小心地端起碗,抿了一口汤。闭上眼睛。
特写: 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
环境音: 店里的老式收音机,调子模糊,突然播放一首老歌《不如见一面》,音质沙哑。
特写: 男人拿着筷子的手,中指微微颤抖了一下。停顿。
闪回触发: 镜头缓缓推向窗外灼热的阳光,光线逐渐过曝,变成一片炫目的白色。
第一幕:回忆的滋味
4. 外景 凉面馆外/梧桐树下 日 夏(20年前)
镜头从过曝中恢复: 色彩变得明亮、饱和,带着金色光晕。
全景: 年轻的男生(20岁出头)和女生(20岁出头)从镜头远处走来,推开凉面馆的门(招牌是旧的,里面的装修较新)。女生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短裤,长发披肩。阳光在她发梢跳舞。
跟拍: 两人走进店内。声音变得活跃:蝉鸣声更大,街头自行车铃声响亮。
内景 凉面馆(20年前)
跟拍: 女生进店径直到冰箱拿了两瓶八王寺果子蜜汽水放在桌子上,都打开盖,推给男生一瓶,自己先喝了一口。一口凉气呼出,瞬间舒服了很多。
中景: 两人坐在同一个靠窗卡座。男生略显局促,目光躲闪。女生落落大方。
女生: (声音清脆,对老板)两份凉面!多加辣!
她转头对男生笑,嘴角酒窝浅现。
特写: 女生搅拌凉面的手,指甲剪得短而干净,手腕上一条细银链滑下,碰到碗边,发出清脆的“叮”声。
男生: (低头)嗯…上海那边…公司签了…
女生: (停顿一下)…那要记得回来吃凉面哦。
特写: 女生笑容里一闪而过的黯淡,快得难以捕捉。
外景 日
镜头切换: 两人已坐在梧桐树下的马路牙子上。
特写: 女生的左脚踝,一个蓝色的蝴蝶小纹身,随着她晃腿的动作时隐时现。
特写: 男生的耳朵,女生的发丝被风吹拂,扫过他的耳廓。
对话声音 被风声和环境音部分模糊化,只听到片段:
女生: (笑)“…姥姥说人参会变小孩…”、“…第一次做面,糖当成盐…”、“…绝配哦…”
男生: (困惑)“…什么是摩羯座?”
特写: 夕阳给女生的轮廓镀上金边。男生看着她,嘴唇微张,想说什么。
插入镜头: 一队蚂蚁在搬运面包屑。
环境音: 一辆自行车叮铃铃驶过。
男生 最终抿紧了嘴唇,眼神移开。
女生 站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
女生: 我该回去了。明天…就不去送你了。
长镜头: 女生转身走入树荫尽头的光晕中,身影逐渐变小、模糊,直至消失。
镜头停留在 空荡荡的马路牙子,和男生孤独的背影上。长时间静止。只有光影缓慢移动。
5. 外景 麦田 黄昏(更早的过去,90年代初)
色调: 温暖的橙金色,如同油画。
全景: 广阔的麦田,夕阳即将沉入地平线。麦浪翻滚。
跟拍: 年轻的男孩(10岁左右)拎着一个裹着棉套的铝饭盒,在土路上奔跑,扬起灰尘。
特写: 饭盒棉套上绣的“平安”二字,已起毛球。
打谷场: 爷爷(60岁左右,黝黑,高瘦,略有驼背)牵着黑驴,驴拉着石磙碾麦子。爷爷的草帽边缘破损。
特写: 爷爷额头的汗水滴落。驴子喘着粗气。
男孩 将饭盒递给爷爷。爷爷坐下吃饭。
特写: 爷爷粗糙的手指拿着筷子,指甲缝里有洗不掉的麦壳。
爷爷: (嚼着面,眯眼看夕阳)…那会儿,钢厂门口的凉面…酸甜可口…卖面的是个朝鲜族阿妈妮…总多给我半勺辣酱…
特写: 爷爷的眼睛,映着夕阳,闪烁着遥远的光。
爷爷: (轻声)…厂门口有排梧桐树,开花时,香得很…
特写: 男孩似懂非懂的脸,看着爷爷。
镜头缓缓上摇: 无垠的、金色的麦田和血红色的天空。
第二幕:错过的年华
6. 内景 凉面馆 日 夏(现在)
闪回:男人慢慢吃着凉面,每一口都细细品味。
收音机播放《不如见一面》:"不如见一面,哪怕就一眼..."
男人筷子微微颤抖。
外景 西贡街头 夜(闪回)
【交叉剪辑】十几年前。男人与法国女孩在街头咖啡馆。
特写: 咖啡桌上放着中文版的《情人》
女孩:"《情人》里李云泰的家乡是东北,你知道那里吗?"
男人愣住:"我知道,我去过。"
【画外音】杜拉斯语句:"我已经老了...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男人伤心的表情。
蒙太奇序列:
男人坐两天火车回东北
在凉面馆独坐
望着梧桐树下空荡的马路牙子
不同季节来吃面:失恋时、失业时、结婚时、离婚时、爷爷去世时...
【画外音】男人(V.O.):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却从来不曾说起。
镜头切换: 两人已坐在梧桐树下的马路牙子上的场景,并逐渐拉远镜头。
第三幕:循环的轨迹
7. 外景 凉面馆旧址/梧桐树下 日 夏(现在时的未来)
又过去了很多年……
色调: 回归偏冷的现实色调,但带着一丝焦灼。
镜头: 略带晃动和失焦,模拟主观视角。
老头(约70岁,男人变老后的状态)茫然地站在街边。他穿着整洁但旧式的衣服,皮鞋很亮。
他的视角: “正宗东北烧烤”的红色招牌显得刺眼喧闹。塑料桌椅、喝酒划拳的年轻人。一切都很陌生。
老头: (喃喃自语,困惑)…凉面馆呢?明明是在这里的…
他踉跄地走到梧桐树下,仰头看。树更高大粗壮了。
特写: 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抚摸皲裂的树皮。
幻视: (镜头处理)透过摇曳的树叶和扭曲的热浪,在树下马路牙子上,短暂地、模糊地出现一瞬20年前那个白衣少女的幻影,对他微微一笑。随即消失。
一个穿着得体的银发婆婆(约70岁,气质宁静)走入画面,轻轻扶住他的胳膊。
银发婆婆: (声音温柔,带着习以为常的耐心)老头子,回家吃饭吧。
老头: (怔怔地看她,眼神迷茫)…你是谁?我要吃凉面。还要喝八王寺……汽水。"
银发婆婆: 知道,给你做好了,我们回家吃。还有八王寺果子蜜汽水。
她轻轻握紧他的手,手指上戴着细银戒,嵌有小颗蓝宝石。
老头犹豫了一下,顺从地被她搀扶着转身。
老头: (低声,像孩子)…面要加辣。
银发婆婆: (微笑,眼角泛起细密皱纹)知道,多加辣。
长镜头: 两人相互搀扶,蹒跚远去的背影。消失在街角。
镜头缓缓移回 那棵巨大的、沉默的梧桐树。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7. 尾声:空镜蒙太奇
特写: 桌上吃完凉面后的空碗,只剩下一点汤底和融化的冰。
特写: 梧桐树叶在风中剧烈摇晃,光影斑驳(低速摄影)。
特写: 老式电风扇在空无一人的凉面馆里,独自吱呀呀地转动。
长镜头: 夕阳下,空旷的马路牙子,拉出长长的阴影。
特写: 男人(开头)留下的八王寺空瓶,瓶身上的水珠已完全干涸。
最终镜头: 慢慢推向梧桐树粗糙的树皮,直至纹理变成无法辨认的、抽象的时间轨迹。
片尾字幕滚动时插入:
不同年代的人在梧桐树下相遇分离的照片集
凉面制作的精美过程
爷爷的毛笔字日记特写:"今日食凉面,思乡甚切"
声音: 环境声(风声、树叶声、遥远模糊的城市噪音)逐渐取代一切,最后是黑屏后,风扇吱呀声持续几秒,然后一切归于寂静。
【剧本完】
1. 剧本格式说明
场景标题(Slugline): 用于每个新场景的开始。格式为:内景/外景 - 地点 - 时间。例如:内景 凉面馆 - 日。
动作描述(Action): 描述角色的动作、表情、环境状况等。力求简洁、视觉化,使用现在时态。避免出现无法拍摄的心理描述(如“他感到悲伤”),而是通过外部动作体现(如“他低下头,手指微微颤抖”)。
角色名(Character): 出现在对话上方,居中。
对话(Dialogue): 角色说的话,位于角色名下方。
动作说明(Parenthetical): 位于角色名和对话之间,用括号括起,用于简要说明对话时的语气、神态或伴随动作(如 (低声地), (没有回头))。应谨慎使用。
转场(Transition): 如 切至:, 淡入:, 淡出:。现代剧本中通常默认是“切至”,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则可省略。本剧本为强调节奏,会保留部分 化入:, 叠化至: 等。
画外音(O.S. - Off-Screen): 表示声音来自场景之外。
内心独白(V.O. - Voice Over): 表示是角色的内心想法或旁白,与画面时空不同步。
蒙太奇(Montage): 用于快速串联一系列相关镜头,以表达时间的流逝或情绪的积累。
2. 电影类型(Genre)
核心类型: 文艺片 / 剧情片 (Art House / Drama)
子类型/元素: 生活片段(Slice-of-Life)、浪漫剧情(Romantic Drama)、家庭剧情(Family Drama)、怀旧/时代(Nostalgia/Period)
3. 核心主题(Theme)
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
记忆的模糊性与可靠性
未说出口的遗憾与错失
味道与气味作为记忆的锚点
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与诗意
代际之间的情感传承与理解
4. 视觉风格与参考(Visual Style & References)
摄影: 静态长镜头、缓慢精准的运镜、注重构图和光影。大量使用特写镜头捕捉细节(食物、纹理、微观表情)。
色调:
现在时: 冷静、克制、低饱和度,带有一种淡淡的褪色感。
过去时(20年前): 温暖、饱满、高光柔和,带有金色光晕和轻微过曝,模拟记忆的质感。
更早的过去(爷爷): 浓郁的暖黄色调,如古典油画,强调土地的质感。
参考影片:
《花样年华》: 对氛围、怀旧情绪和克制动人的情感的把握。
《南极料理人》: 对食物细节的刻画以及食物与情感的联系。
《海街日记》: 平淡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家庭羁绊,以及优美的日常光影。
某些是枝裕和作品: 对时间、记忆和家庭主题的静默探讨。
5. 音效设计(Sound Design)
环境音: 将成为第二配乐。突出风扇声、蝉鸣、树叶沙沙声、筷子碗碟碰撞声、遥远的火车汽笛声。在不同时空,这些声音的音量和质感应有变化。
音乐:
极简主义。可能只有一两首关键的老歌(如《不如见一面》)在特定时刻出现,音质需带有时代感(收音机、磁带效果)。
原创配乐应为氛围服务,使用孤独的乐器(如钢琴、口琴、大提琴)演奏简单的旋律片段,留白甚多。
沉默: 大胆运用沉默,制造停顿和呼吸感,让情绪沉淀。
6. 关键符号与意象(Key Symbols & Motifs)
凉面: 核心符号,连接三代人,是记忆、乡愁和未竟之事的载体。
梧桐树: 永恒的见证者,代表了时间、荫蔽和沉默的守护。
电风扇: 时间的节奏器,其循环往复的转动象征着时间的循环与流逝。
木蝉: 具象化的信物,连接过去与现在,是青春情感的象征。
火车/旅途: 空间的位移和时间的穿越,连接故乡与他乡,过去与现在。
光影: 记忆的显影剂。斑驳的光影代表破碎的记忆,强烈的逆光代表逝去的美好。
7. 目标观众(Target Audience)
喜爱文艺片、作者电影的观众。
对怀旧、成长、情感细腻表达有共鸣的观众(可能偏中年及以上,但也有喜欢此类风格的年轻观众)。
是枝裕和、王家卫、岩井俊二等导演作品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