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自爱需要和爱他人的需要,首先需要满足的是自爱需要。一个有能力自爱的人,亦有能力爱他人。有人说,爱一个人即为她谋利益,窃以为这之中混淆了爱和利益。固然,大多数人(执着于)追求是某种利益,那么如果满足了这种利益,则这个人感到被爱,并对满足她们这种利益的人抱以爱的情感。想说的这种利益与人本身无关,可以与人的“自利”“利他”需求相匹配。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将外在的利益作为自身追求。弗洛姆说,自爱和自利是不一样的。
自爱是对于自己的全部,以一种客观的、肯定的,发自内心的温柔态度去看待。而自利是建立在人的本性邪恶基础上的,需要以对外物的追求来“赎罪”的态度,它与真正的自我是敌对的。有人说,如果这样,人们在幼年时期有过的天真、纯良,是不是一种自爱呢?如果这种自爱是好的,为什么在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这种状态越来越多地褪去了呢?为什么人们需要在与世界的妥协中丢弃自我,改为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而自以为幸福、愉快、沾了这个标签的光呢?因为人们得到的越多,就越恐惧失去。甚者心中有对于“失去一切”的恐惧。而作为孩子的我们,本来就一无所有,亦不用谈什么失去了。
听过一句话,说教育不是教人们变得世俗,而是保存天真。世俗有无数种同化人的方法,而能够保有天真的人只有一种状态,那就是永远好奇,永远求知,永远热泪盈眶。这样的人才称得上自我实现,他们放下了全世界的外在标签,而成就了一个自我,他们是最自由的,亦是最富裕的。因为一个人能放下的东西,是他们真正拥有的东西;能给予的善良,是他们真正的财富。自我实现的人可以调节自己去适应任何社会角色,只要他们愿意。且无论充当什么角色,他们都不会妥协于世俗的强大势力,他们保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因为他们尊敬内在的自我。
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有自爱和爱人的能力,无关世俗,无关利弊。而是关于在书中寻找自我,建立自我,并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更深地了解自我。试想,爱人竟是这样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他们学会爱的资源。
此刻的我将如何震惊世界?以温柔包容,以爱。爱人是一种选择,它不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