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退金令的本质是在向利益团体宣战?正所谓小事大张旗鼓,大事轻描淡写。可能你永远也想不到,前几天一个小小的退金令,在未来会打碎多少利益团体的金饭碗,更会对我们的经济结构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许多人的人生可能会因此发生改变。那么到底什么是退金令?这背后又透露出高层哪些意图?
先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退金令。就在前段时间的六月三日,国资委召开会议,要求所有的中央企业全面退出金融行业,提出两步要求,第一,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第二,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说白了就是主业不是做金融的央企,就不要再瞎掺和金融业了,以前已经参与金融业的,搞得不好也不要在欺上瞒下,硬着头皮掩盖风险的。
从早年间的退房令要求非房地产主业的央。国企全面退出房地产行业,再到前两年全面叫停非新能源相关行业的央国企参与投资开发、收购并购风电、光伏项目,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积攒了大量现金流的央国企,放着自己的主业不做,什么赚钱他们就去搞什么,摇身一变,俨然成了市场上实力最强劲的热钱,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些央国企明明在主业还在赚钱的情况下,仍要去搞金融之类的副业,除了赚钱之外,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利益?这时候,我们要从国企的发展历程说起。
实际上,现如今风光无限的国有企业,其实真正过上好日子到今天也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普遍经营惨淡,超过一半的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所以从一九九七年底开始,自上而下开始了一场为期三年的企业脱困行动。一面是着力推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要求国有企业从内到外全面对接市场,有希望的全力拯救,没希望的就地散伙。
另一面则是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来帮助国企剥离负担,提供包括国家注资、国内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主辅分离、债转股、贴息贷款等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整个行动国家大约花费了两万多个亿。注意这是九十年代的两万亿,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最终在二零零六年的时候,央企层面已经可以实现超过一万亿的净利润,利润超过百亿的有十九家,多家企业荣升五百强之中可以说成果显著,到了这个时候,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央企、国企的管理者,需要解决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手里的钱实在是太多了,企业接下来该怎么办?市场的增长空间毕竟是有限的,高速增长时代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虽说依靠现有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足以保证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高枕无忧。但是如果不能维持企业的高速增长,那么到了考核时点,作为管理者上交的答卷一定非常难看。这个时候企业的管理者面临三个选择。第一种是奋进派,将企业盈利得来的资金再次投入到市场拓展,从省市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外,亦或是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支出,突破技术壁垒,以此来完成产业产品的迭代升级等等等等,主打的就是一个行业的突破者和创新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旦成功,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国家产业布局来说,都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这样做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转型升级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研发资金打水漂还算是小事,严重一些的直接就会把企业和个人带入到深渊,谁来负责?谁来背锅?
所以,这虽然是一条正路,但也是一条险路,第二种则是躺平派,维持企业现状不变。上级单位批评我不思进取,我。我就逆来顺受的听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会犯错,毕竟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即便是随着市场需求的演变,自身的产品被市场所淘汰,那么到最后也可以把责任推卸到市场身上,而不是某个人的身上。在这个期间,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依旧可以享受企业盈利所带来的巨大福利。当然,这样做的坏处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会陷入停滞。
虽说未来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但在当下的研发阶段,企业b只能依靠补贴生存,或者就地等死。这个时候,退金令来了,a企业的闲置资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大比例分红,上缴上级单位,获得分红收益后,通过统筹调配,将资金用于支援无数个b企业的创新发展。要么a企业只能选择市场化的投资品种去配置,比如风险较高但回报也比较可观的股权市场,或者收益较低但是风险也较小的债券市场。无论是哪种,都会大幅度降低整个市场的融资成本,从而缓解b企业的经营压力。
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原来我们依靠地租经济。去卖地来补贴产业升级。现在土地卖不出去了,是时候让这些赚的盆满钵满的央国企站出来承担责任了。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传统企业提供弹药、分摊风险,新兴产业齐头猛进的良性局面,而不是在无尽的套利中沉溺在资金空转的把戏里。上述种种,也只是退金令的冰山一角,其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才是更为深远的。那么退金令到底想把我们金融业引领到什么道路上?作为百业之源的金融业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