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早期教育从业者及有着知识焦虑的学习者,今天我也聊聊“为什么你知道了这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希望以此来思考一下我的工作和生活。
我是一名早期教育从业者,早教这件事,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仅仅十几年,在国人眼中,大多数父母的思想还停留在孩子应该3岁以后开始受教育,因为在中国,90%的孩子3岁开始上幼儿园,所以大多数的父母认知停留在此,3岁之前孩子玩就好了,不要学习,孩子这么小,听不懂也学不会。坦白讲,其实这种观念在近几年已经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八零、九零后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了解早教不是让孩子学习,是让孩子玩,只是带有目的性的玩、更有针对性的玩,当然,玩是为了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些跟本文标题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别急,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在十年前的北京,有一个房产中介每天给你打电话,跟你苦口婆心的说,“亲,买套房吧,房子以后肯定会涨的,不涨也可以自己住,不住还可以卖掉,总之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你会怎么办?我想,买了的人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因为往往一个人想做一件事情的初衷都很简单,只要“做”就好了,但是,当年如果你真的“做”了买房这个动作,今天你是不是特别想好好感谢一下当年追着你买房的业务员?可能不是他的执着,你就错过了当百万富翁的机会了!可我想说的是,你更要感谢的是自己,因为无论什么原因,归根到底是你自己做了这个动作,是你自己成全了自己,与别人无关。知道和成功之间只有一个差别,就是做没做;做了和成功之间也只有一个差别,就是坚持没坚持。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更蒙了,还是不知道这跟早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让我给大家描述一下下面两种情况,大家跟着我一起思考一下:
第一种情况:宝宝6个月,家长从出生就知道有早教这个事情,并且从6个月开始带着宝宝考察各种早教机构,起初,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在早教课上孩子没什么反应,所以想着等孩子大一点再来,但是至于孩子多大是“大一点”,也没想好,反正就是大一点再说吧。然后很快孩子一岁了,又来到早教课堂上,发现孩子孩子没反应,还是不配合,由此判断,孩子不喜欢,干脆不要上了,我尊重孩子的选择,既然孩子不喜欢,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就先这样吧,以后再说吧。至于以后是什么时候,不知道。
第二种情况:宝宝6个月,家长从出生就知道有早教这个事情,并且从6个月开始带着宝宝考察各种早教机构,起初,家长觉得孩子小,在早教课上孩子没什么反应,但是,可能是因为孩子小,估计大点就好了,至于多大能好,也不知道,但是终归多了一个锻炼的机会,肯定比不锻炼要好,所以,先玩呗,人嘛,对所有事物都是从无感到喜欢,从不会到会的,孩子也是人,也需要时间。然后转眼孩子1岁了,发现孩子在早教课上开始变得活泼,见到陌生人也不哭闹,而且孩子精力比较旺盛,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反应也比较快,身体不错,此刻大概不会太为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因为以后什么样,总不会不如今天吧。
说到这我们来思考一下,其实两种情况下,两个父母和两个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别和差距,包括在认知层面上,第二种情况的家长也未必比第一种多么有理念、多么会教育孩子,对不对,这就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浅显易懂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每个人活出来的样子却大相径庭呢?我想,差别在于——你是选择先开始?还是选择先放弃?只有开始才有体验,只有体验才能成长,无论好的坏的,一定是你能学到的。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听了很多道理,却没有过好一生,我想,可能有部分这类人往往在事情开始前,选择了放弃。
最近在工作上的思考,都来自于如何带领一个团队把事情做好,事不能成事,人才能成事;一个人不能成事,一群人才能成事。可是怎么能更好的把事情做明白呢,首先——“做”!这半年以来创业的心路历程,让我懂得一个道理,至少在我们行业里不缺动脑和动嘴的人,缺的是动手的人。行业发展过快,导致许多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并无扎实的基本功,多数人还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在行业里沉淀过亦没有在岗位上见过真章的人,需要上战场的时候,往往立刻缴械投降。纵然道理听的热闹,于人于己又有什么帮助呢?
反观我自己,有一次朋友评价过我这样一句话,说,我发现你是经验型学习的人,对于你没接触过和尝试过的事,你都比较紧张。这话影响过我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的口头禅变成了:人是通过已知经验来学习新鲜事物的。但是最近我跳出来再去看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经验固然重要,就跟人应该知道许多道理一样,但是知道的意义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如果由于知道了太多前人的经验而开始束手束脚,这时候就不要听道理了吧。或许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也是听了太多道理造成的呢?在团队管理及运营思路上,我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和反思的地方,但我希望我能够将我自己逐渐培养成,听自己讲给自己听的道理,做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