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得自己缺少什么,只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却还是会红了眼。
01
现在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工作,偶尔会去同城的叔叔家吃个饭,改善下伙食。
叔叔真的很宠妹妹,即使妹妹已经20多岁了,叔叔还是会丫头丫头地叫个不停;晚饭过后,叔叔牵着妹妹,大手牵小手一起回家。
很温馨,但那温馨与我无关。
走在他们的后面,看着自然而然牵起的双手,心里有点酸酸的。
我想着要是我牵着我爸爸的手,一起走路,no,那简直无法想象。
小时候,父亲远离;长大后,我远离;似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和轨迹,但是有着血缘亲情纽带的两个人却始终没有近距离接触过。
和父亲缺失的那么多年,即使心里是爱对方的,但要靠得太近,还是忍不住浑身别扭。
02
在小镇上,我可能算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吧,一路读书没让家里超过什么心,读到了研究生,成了我们队里第一个考上重本、还上了研究生的女孩子。
这是整个村里人从来没想到过的。
90年代,我和姐姐相继出生在农村的破烂瓦房里,据母亲后来讲,当时队里的人颇看不起我们家,因为白手起家的两夫妻带着两个女儿,能爬得起来吗?
别说他们,就连我自己的父亲,也很沮丧。听说我又是个女儿,心里郁闷,当即就去邻居家打麻将了,没管刚生产完的妈妈。
不过,生活还是要过下去的,自己的孩子是女儿也要疼。
6岁前,父亲在当地挑沙干苦力,母亲在家种地照顾家庭,两个人经营者小家庭。
后来,姐姐和我都要上学了,没办法父亲也奔走异乡,当起了农民工。
一当就是十几年,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爸爸会回家。
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过年时,爸爸在外地给我和姐姐一人买了一身黄色小棉袄回家,我们很高兴。但是衣服却不合身,我们长个子了。
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有给我们买过衣裳。
03
后来,开始在外地求学,离家远了。什么事都习惯向妈妈诉说,爸爸,也许和我联系的最强纽带就是每个月的生活费了吧,情感交流更是无从开口。
到现在我完完全全地长大了,在经济和情感上已经很大程度地脱离了父母。有委屈,不习惯向家里倾诉,因为他们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可是,他们却更依赖我了,家里有什么大事都会征求我的意见。
大多时候,我都以为自己独立了,坚强了,不再需要那么无私温暖的爱了。
可是,看着叔叔牵着妹妹时,我骗不了自己。我很羡慕,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和我父亲牵手,真难以想象。
作为留守一代,我不知道其他人心中对自己的父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应该感激,正是他们在异乡的辛苦打拼,才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可是我们心里也酸涩,早年不能撒娇,长大了也不会撒娇了。
只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还能和自己的父母友好相处,弥补彼此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