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律者践行宝典=100天+2方法+3件事
今天是我“自律100天”的第935天。
935天前我开启了“自律100天”,那时仅仅是为了自我救赎。
但丁有句诗:在35岁那一年,我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幽暗的森林里。
935天前,自己的确就如但丁所说,站在一片幽暗森林,我之后会常用“黑暗森林”这个说法。当时的我已经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快9年,无论是自我的发展还是公司的发展,都陷入了某种停滞,而我自己不仅是停滞,而且还可以预期到自己未来一定是倒退,因为作为一名资深培训讲师,公司已经觉得我的性价比实在不高,已经在用新讲师来替代掉我的一些课程。
对于一个人而言,希望是最宝贵的,希望是建立在相信自己未来一定比现在会更好。
对于一个人而言,绝望是最崩溃的,绝望是缘于看不到未来,或者说是未来时可预见的减少。
我为什么会想到用“自律100天”来自我救赎呢?因为与我而言,“自律100天”就如我的人生逆袭金钥匙一样,让我不断的实现逆袭。
5岁那年,偶然得到“自律100天”这把金钥匙,那时我住在一个偏远落后而且还不通电的河南小山村,小伙伴们都是就地取材玩游戏,当时除了我之外,剩下的小伙伴都会玩一个扔石子的游戏,就如杂技演员一样单手扔两个石头,我可能是由于四肢不协调得太严重,所以就总也练不会。因为当时我住的村庄特别小,同龄的小朋友们本就没几个,我因为不会玩这个游戏所以就无法融入,我们知道,一个人最幸福的感觉就是和别人有密切的联系,当时只有5岁的我是在忍受不了这种被孤立的孤独感,于是决定开始利用一切时间来练习,就此之后,我每天在口袋里揣着两块石头,利用所有时间来练,就这样,练了差不多100天,我竟然成为了我们村玩这个游戏最好的小孩。
这是我第一次见证了“自律100天”的神奇效果。
初三时,又是利用“自律100天”,我把成绩从全年级200名逆袭到了全年级第4名。
大学时,又是利用“自律100天”,我考下了非常难的第二学位的自考科目。
考研时,又是利用“自律100天”,我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公费研究生。
研二时,又是利用“自律100天”,我听了无数的培训磁带和看了将近50本书,让自己跨进了培训行业。
所以,当我在三年多前,发现自己再次处在“黑暗森林”状态时,我重又开启了“自律100天”,在持续做了935天之后,我的人生再次逆袭,不仅有勇气离开了服务了10年的公司,而且离开安逸的南京到了上海开始打拼,并且奇迹般的在100天时间内出版了一本书。
“自律100天”真的是让人生逆袭的金钥匙,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2、为什么要做够100天?
底层逻辑一: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未来的收益而放弃当下的收益。这个说法来自于斯坦福做过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当年心理学家招募了一些小朋友,给他们面前各放了一块糖,告诉这些小孩子,如果15分钟之内没有吃掉面前的这块糖,那么15分钟后就再多发一块糖。
实验的结果就是一部分小孩实在是没忍住诱惑把面前那颗糖吃掉了,但还有一部分小孩通过各种办法让自己承受住了诱惑,当然他们在15分钟结束后得到了两颗糖。
心理学家又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做了这个实验,并做了长期追踪,发现那些能够忍受诱惑不吃糖的小孩在未来的发展,用综合成就来评价会更高。所以这些心理学家就指出,延迟满足是一项为了取得未来成就而需要修炼的一项重要品质。
找到对未来有价值的三件小事,做够100天,这也是在训练自己的延迟满足。
底层逻辑二:时间律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你有再多钱都买不来的,就是那些时间律的事情,例如习惯就是典型的时间律,你就是花500万也买不来爱学习的好习惯。
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的是耐心,而100天的时间每天都在做这有价值的三件小事,足以养成习惯。
英国有部真人秀节目,找了两组人,一组是大家公认的失败者,一组是大家公认的成功者,节目组通过各种项目测评,希望让观众看到这两组的明显差异,然而让节目组很尴尬的是,失败者那个组在某些项目上还会比成功者那个组得分高。
一直进行到最后一个项目,比分才被真正的拉开,那就是根据英国的一句谚语“干草堆里找针”设计的项目,让这两组人在各自的一堆干草里找针,成功者那个组用的时间比失败者那个组多了5倍,而且是在失败者那个组放弃后,成功者那个组一直耐心地找针,最后是被节目组叫停的。
这个真人秀的节目带给了人们很多的反思,貌似可以得出,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耐心的差异。
100天时间持续不断做3件对未来有价值的小事,这就是在培养最宝贵的耐心,也是见证时间律。
底层逻辑三:时间的复利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原子弹,而是“时间+复利”,并将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什么是复利?通俗点讲就是“利滚利”,时间越长,最后的金额越大。
100天的时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复利。
3、2方法:记录和复盘
马尔克斯说过: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我们如果不记录,回头望过去的岁月,大部分时候都会觉得是白茫茫一片,什么都记不起来。
我们很容易放弃一件事情,也是因为没有记录,自己觉得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就半途而废。
关于记录我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看见即是降伏。
看见我们的成长,看见我们的思维迭代,看见我们的恐惧,看见我们的欲望,当我们看见这些就相当于降伏住了。
心理学家曾经给那些处于极度悲伤的人一个建议,就是让她们对着镜子哭,一般而言,哭一会儿就哭不下去了。而如果一个人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哭,那么一整天都不一定能停下。
柳比歇夫是做记录的大神,更是我的偶像,关于他的自传叫《神奇的一生》,因为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记录时间,一直持续记录了56年,并且还做月总结分析,还有年度总结和分析。如此忠实的记录时间,让柳比歇夫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成就,横跨了多个领域。
记录除了要记录时间,做学习笔记,最关键是记录自己的复盘结果。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复盘就是对过往的事件进行反思,总结出适合未来的通用法则。
如果不做复盘,我们就有很大可能犯重复的错误。或者说永远不会想到去优化自己的做事方法。
爱因斯坦说: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是神经病的典型症状。
复盘就是让自己不至于成为神经病,我们通过复盘,找到更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做复盘的大神之一是雷达里奥,他说自己是一个“专业的犯错者”,而且还把自己犯错后总结出来的原则集结成册,出了一本书叫《原则》。
4、3件事
为什么是3件微小的事情?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生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底层逻辑一:确定性
人为什么会心慌?因为不确定性。
解读一下心慌,就如心成了荒地。荒地不是一篇荒芜,而也是枝繁叶茂,只不过这些想法一般都没有结果,就如荒地一般都没有收成。
我们得把心慌变成心田,田地和荒地最大的区别就是农作物单一,而且到了秋天是有收成的。
我们通过每天做确定性的3件事,相当于在心田里种下这三件事的种子,通过100天的时间,等待收获。
每天做3件事,是让自己收获这难得的确定性。
底层逻辑二:以终为始
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来倒推现在需要做点什么。
这就确保自己的奋斗没有偏离方向,就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最没效率的事情是沿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
我希望自己80岁的时候依然可以蹬着高跟鞋站在讲台上讲课。所以倒推回来就是从现在开始每天要学习要运动要写作。
底层逻辑三:精神熵增
所谓“精神熵”,就是指只要缺乏足够的管理和维护,人的精神状态会自动自发地趋于混乱、涣散、无序。
“精神熵”是《心流》这本书的关键概念。心流,指的是一种舒畅、流动、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我们之所以缺少心流,就是因为“精神熵”太高。
就如房间不整理、不打扫,几天下来就会乱得不堪忍受。其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是长期缺乏扫除和管理的,并且很少意识到有扫除和管理的必要。我们通常只是感到不舒服、狂躁或颓废,不知道自己的“精神熵”已经增加到可怕的地步了。
房间乱得像垃圾场的时候,我们一方面会感到明显的不舒适甚至狂躁,我们在房间的生活品质会大大降低,你不停地在房间里找东西和因找不到东西不知不觉地拖延各种事情,这又会加剧我们的不属实甚至狂躁。
精神熵,其实就是精神垃圾的巨量累积。其自然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心智能量持续低耗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而且永无结果,一直无法摆脱混沌无序的状态。
每天做确定性的三件事,就是让我们可以摆脱精神熵。
你要开始“自律100天”么?你打算每天做哪三件确定性的事情呢?其实这些仅仅是你的决定而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