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个不善和文字打交道的人。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留了一篇课后作文,题目是《我的家乡》。要求是,写出从小时候到现在,家乡的变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作为一个没离开过家乡的人,作为一个还处在“小时候”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想不出自己家乡有什么变化。
两节自习课很快就过去。交卷,放学。同学们的座位一个接一个的空了。我坐在窗边眼见着夕阳在楼边一点点的降下去,最后只剩一层淡淡的光圈儿……作文纸上,依然一个字也憋不出来。
一抬头,正撞上老师的视线。
“怎么搞的?你两节课都想什么呢?一个字都没有!”
“……我不知道写什么。”
“随便写!”
眼见王老师气急败坏的朝我大吼,又要被留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空旷的教室里,一个七岁的小孩子颤巍巍的抓着铅笔,惊惧交加地落笔。
纸上笔迹稚嫩:我家以前住在农村,穷的揭不开锅,一家八口睡在一个大炕上……现在我来城市了,住了很好很好的房子,物业费很贵很贵……可是我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山沟沟和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老师看完我的卷子:“嗯,写的不错,对比很到位。你可以回家了。”
“老师再见。”我抓起书包飞似的逃出教室,一路狂奔回了我那物业费很贵很贵的家。
故事说完。就像小孩子拙劣的把戏一样,我从来就没睡过八个人的大炕,也从没去过农村。作文里所有家乡的形象都是从“小兵张嘎”里白洋淀的形象虚构出来的。7岁的我对家乡的全部记忆,始终是那个普通的小区,不曾变过。
大概我人生第一次有板有眼的说谎就是从这篇得了“优”的作文开始的。随后,年纪渐渐大了,背了不少名人名言,也学了不少“分总”“总分总”之类的技巧,应付一篇应试作文早已不再是什么难事。直到读了大学,再没有人逼我去写这类总分总的文章,而我的稿纸和钢笔也随即丢在了书柜最角落,任凭灰尘落了一层又一层……
那天教师节,我们又重新回到了小学,嘻嘻哈哈的,仿佛回到了从前的岁月。岁月蹉跎,老师的声音依然洪亮,只是细看,皱纹又深了几分。情至深处,几个同学背起了韩愈那篇有名的文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余音袅袅,我又想起了那篇“充满技巧,对比鲜明”的范文。站在窗边,望着太阳一点点的落下去。
这么多年,我还是那个不会写文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