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督导,我感觉自己到了瓶颈期,最近一年好像没什么成长一样,每天都是完成手头上的工作而已。
督导:你在这个项目点工作多久啦?
社工:有2年多了。
督导:那你觉得导致现在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社工:感觉这个项目条条框框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多少个人可发挥的空间。不像我以前做的专项。
上述这位社工的困惑不是个例,因为在作为督导的几年时间里,我前前后后接收这种咨询已经不下十个人。
不少社工都会遇到迷茫期,手上的工作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但兴奋感消失了,自身的成长也好像停滞不前。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1.没有成长都是工作环境的错
这是不少人首先会想到的原因,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话,显然你已经陷入了归因谬误当中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人类很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出成绩的时候,习惯性地觉得是自己的良好能力和努力付出的结果;但是当迟迟没有成绩,甚至是犯了错误时,却第一时间会找各种理由说明不是我的问题,都是别人的过错连累了我。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谬误,直白地说就是当遇到跟自身利益有关的时候,我们常常无法理性客观地判断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
如果没有成长只是工作环境这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那么该如何解释同样的环境,他人可以成长起来呢?显然环境因素只是影响成长的众多因素之一而已。
2.成长到底需要什么?
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十分有必要说说成长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社工积极地去看专业书籍、考取心理咨询等各类证件、参加叙事治疗等各种专业培训。他们有在成长吗?答案是不一定。
在我看来,真正的成长有几个阶段“输入——消化——输出——反省(输入)——再消化——再输出”,如你所见,一个人如果只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却不作思考,不把新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话,新知识是不会成为他的身体的一部分的。正如我大学学了微积分,考试也合格了,但是到了今天,我几乎把微积分都忘记光了,原因很简单,只有输入,没有后面的消化和输出,这些知识对我来说不过是“金针菇”一样的存在,尝尝味道,第二天就完完整整地排出体外了。
唯有将新知识嫁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里,并且用新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作出更好的决策才算是成长了。那种疯狂学习,参加许多培训只是给自己和别人一种“成长”的错觉而已。
那么如何启动成长的历程呢?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因为人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会更有动力去改变现状。不断地给自己的生活添加目标的过程,就像是给平凡的生活加点料,给自己提供刺激。
就拿我自己来做例子,由于要做督导,我需要具备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所以大量阅读是我的刚需,为了培养起自己的阅读习惯,我在2016年给自己订了一个“每周读书5天,每天读30分钟”的目标和计划。为了逼自己完成目标,我还拉上了几个上进的社工小伙伴组建了微信群,每天打卡,彼此监督和鼓励。最终,群里的大部分小伙伴都养成了阅读习惯。
停止成长其实是更独立的机遇。
前面谈到将自己停止成长归因于环境是归因谬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你停止成长的时候,其实这也是一个信号,你的内心在告诉你,到了该更加独立的时候了。
不少刚出来工作几年的社工,内心深处是没有摆脱学生心态的,学生心态就是我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老师(工作后就是上司、督导和工作环境)。这种心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当学生时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都不强,因此必须依赖于老师的教导和帮助。
只是作为职场人,摆脱学生心态,摆脱依赖心态,是成长和成熟的一大标识。因此提升自学能力,提升善用环境的能力,就成为每个职场新人的必修课了。
生活处处皆学问。保持好奇心、开放的学习态度、善于观察和感受,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设定目标,找准方向,然后运用一切可获得的资源,专注前行。
这是作为督导能给的解惑药方,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