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荐书,最近停滞了许久,所谓惰性实在可怕。今天推荐的两本书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太大联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想放在一起写。一本是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另外一本是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
先说《此生未完成》,距离这本书成书也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了。脑子里一直有个“复旦女教师著书抗击癌症”的新闻,直到看到本书才和脑海里这条快被淡忘的新闻契合,当年被各大媒体竞相报导的原来就是于娟,原来就是这本称之为遗稿的《此生未完成》。本书阅罢,唯有感慨就像周国平老师说的那样“呜呼,苍天不仁”。
书中有一篇就叫“我的二零二零”,那么在这样一个时间怀念于娟,也算是我对逝者的哀思。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于娟的病榻日记,从确诊癌症晚期到病逝,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她像正常病人一样有过怨言,愤懑,问过苍天“为什么是我”,回首瞥见过双亲的白发,担心过他们的老无所依。她想过孩子土豆的未来,她在文中写到,有次化疗结束,刚十九个月的儿子土豆趴在她的膝盖上,奶声奶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她流着泪想:也许,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我的孩子,就变成了草。她还写道:“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病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还有那个也是青年学者的丈夫光头,天天为全身骨头坏死、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擦屁股,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现在就求老天让你活着,求求老天让你活着,让我这样擦五十年屁股。”点点滴滴,只言片语,我承认自己是个泪点低的人,也承认当时阅读这本书只是在手机上找本书看打发时间,可没想到半夜读到这些文字让我哽咽到不能自已。
但是本书的风格又是多变的,就像于娟自己,有着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她也曾穿着亮片背心和热裤去泡吧,甚至被误抓进了警局,她短暂的一生是这样多彩而耀眼。和病魔抗争的时候她的写下:关于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住院期间生病被骗她也曾忍着病痛作为原告去协助调查,只因她记得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
最近有部影片《三十而已》火到路人皆知,关于铂金包要不要买的问题彰显在各大公众号里。虽然未能亲眼看过此剧,就这个话题于娟在本书中也有提及,她写到“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才是所谓的成功,把三十岁的自己定位在雍容高贵那档才觉得解气。现如今三十岁就那么无声无息地到了,我竟然不觉得自己默默无闻一贫如洗是没有出息。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我可以手握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立”在世间,坦诚而从容地微笑。”也许是自己也到了这个笑起来眼角的鱼尾纹遮到遮不住的年纪,也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记得阅读《庄子》时有这么一句话“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名利权情,有时候就像围城,出和进都是选择,只不过这道围城里看到的都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尚不要迷失才好。
感觉写着写着就有点刹不住车,这本微信读书也就四百来页的小册子,是于娟的可爱,于娟的率真,是于娟和家人的心路历程,鲜血淋漓却又心向阳光。也许我们没有办法作为病人一样和她一起感同身受,可是那些她遭过的苦难,和家人朋友的生离死别,这本用生命凝聚的心血之作确让我在读罢半年后,动手写荐书第一时间想到她。我想十年后的今天,也许因为有了这本书于娟的父母又能多一份念想,也许因为有了这本书,那个当年可能妈妈的画像还没有深深刻在脑子里的土豆重新认识了作为母亲的于娟,那个率真可爱,阳光开朗又有思想的母亲,这些曾经留给土豆的一字一句替代了声声细语和个个拥抱。
于娟,很遗憾用这种方式认识你,很遗憾到今天才认识你,你的精神,你的遗愿,请安息。
《云边有个小卖部》,张嘉佳的新作,这本书可能无需多多介绍。也许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后,张嘉佳这个名字就已然是个卖点。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个人看小说一向有个习惯,小说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想法,那就没有必要看了。那个周末的早晨,喝着牛奶拿起这本书之后,就没有放下过。
书的故事情节其实简单到不想剧透,那个云边镇,那阵清风,那片云朵,还有故乡一直等你的那个人。故乡的外婆,有外婆的故乡,永远是心底最温柔的那根弦。生命的意义往往是你身边的人,阅读完毕的的一瞬间会让我想起《寻梦环游记》里的那一句“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
其实这两本书不管从出版时间、作者、品类都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不知怎么的就想放在一起唠唠。也许是年纪大了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四季更迭,时光斗转,天空变成耀眼的金色,山间吹来凉爽的风,人的一生不管如果走过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们不会因为山谷的花儿终将会凋谢而不去夸赞她的美,不会因为周围的人最后终将离我们远去而不去爱,更不会因为死亡最终会降临而不去经历。每个人经历都似曾相识却有独一无二,共同拥有同一片月色却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亦没有灵魂互换参与别人人生的可能,阅读感知别人的人生故事,反观自己的故事人生。
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