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才会愉快地回到阅读之中。但如果这段经历反反复复充满痛苦,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学校阅读者,而不是终身阅读者。”
提起朗读,一下子印入脑海中的是初三时每天早起在自己家长长的院子里来来回回地朗读政治书(那时候中考必考科目),想起高中时早读课上大声朗读英语课文,想起大学时候拿着英语课本在系楼后面朗读….虽然那时候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但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朗读应该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学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是一段难忘的青春时光。
看到《朗读手册》的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大声朗读?,心中的一些疑惑得到了部分解答,我想在我小时候让我们不断朗读课文,朗读英语的老师们,或许没有接触过为什么要朗读的理论知识,但凭着经验,他们知道多朗读就是好,于是,便有了我们早读时的读书声。现在真的要感谢小学、初中、高中时期老师们的坚持,庆幸当时遇到了他们。
现在愿把这份幸运带给宝宝,让她在妈妈的朗读声中长大。
《朗读手册》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回想很多人小时候的经历,包括我上面提到的自己的经历,阅读是为了学知识,学校里的每一门课程都以阅读为基础,所以虽然与书籍奋战了多年,但细想起来,其中却夹杂着痛苦,以至于不但错过了书籍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也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此书,目的之一是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之二是通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孩子爱上阅读,成为终身阅读者。看完第一章,总结如下:
① 阅读究竟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好处呢,书中归纳了两个层次的公式:
你读的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的越多。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很喜欢书中的比喻,阅读犹如骑自行车,骑得越多,越熟练,越能掌握技巧,越觉得有意思。想想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开始时不敢,慢慢地还可以单手掌握车把骑,阅读亦如此。
② 如果大声朗读是推广阅读乐趣的广告,那么如果广告打得少,阅读兴趣自然就降低了。其实不管是学龄前还是上学的孩子,在家的时间都是最长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家是阅读的开始阅读的最好场所。并且,父母为孩子大声朗读,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
③ 有关阅读的两项基本定律:
阅读定律一:人类是追求快乐的。
阅读定律二: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
想象一下,孩子依偎在你怀里,听你包含深情地给她朗读她感兴趣的书籍,多么温馨。这个时候,她自然会把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阅读的时光认为是美好的,快乐的。而如果孩子们将阅读与枯燥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她可能失去对阅读的兴趣。而产生的后果是在学习当中的理解力差,就会更没有兴趣去阅读。
④ 还有一个颇有感触的为比喻,书中把听力词汇比喻成一个大的蓄水池。只有蓄水池满了,才会溢入其他的口语词汇、阅读词汇、写作词汇。个人感觉这个比喻颇有深意,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对小宝宝而言,不识字,只能通过听来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说。
⑤ 为什么有些孩子的词汇能力发展较早?
孩子在1岁半之前词汇差异不大,但1岁半到三岁,孩子的词汇差异非常大。
这是一项名为“美国儿童日常经验的有意义的差异”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孩子听到的词汇和父母对他们的爱有多少没有关系,每个爸爸妈妈都很爱他们的孩子,但除了日常对话之外,不同家庭中孩子听到的词汇却差异巨大,这决定了他们的大脑所接收到的信息的差异。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篇研究报道,美国儿科学会的一项研究成果,如图:
这是研究者对于美国三种不同类型家庭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做的跟踪调查。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与家庭中的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语言是学习、认知、理解周围一切事物的基础,而语言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阅读,朗读又是最好的阅读方式。所以,有时间没时间都为孩子朗读吧。引用书中提到的一位修女的话:即使最忙的人也会为他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挤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