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雨果,读了之后,并没有太多的像评论里的那样,痛恨那个所谓衣冠楚楚的神父,心里更多的是同情与惋惜。他本该是高尚的,骄傲的,他学识渊博,阅书无数,可以说是博才多学的。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拼搏,获得了他梦想的一切。
生活,教会了他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生活。唯独,缺了教他怎样去爱,如何去表达和追逐自己的所爱。他是真诚的,善良的。但,他却用错了方式,他用他以为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爱,却得到了相反的结局,被爱人误解了,拒绝了。结果,伤了爱人,毁了自己,一无所得。
这,应该是爱的能力的缺乏吧,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往往,我们都学会了爱自己,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本身。却,忘了该如何去爱人,爱我们本身之外的人,我们本身之外的任何人。
每天,我们忙碌于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工作,朝朝暮暮里,循环往复里。好像,就已经耗尽了我们所有的活力与激情,于是,我们不关心除我们本身之外的任何人或事。我的世界清冷着,你的世界紧锁着,不打扰,好像成了最好的相处方式,彼此各安欢喜。
似乎,也有些许的孤独,些许的寂寞,形单影只了一些。但,我们总能适应,总能找到其他的消遣,日子,也就顺顺乎乎地过着走了。不知不觉里,年轮增加了一圈又一圈,我们却是无感的。这样清冷的生活,除了自己,没有别人,便也没了俗世里的家长里短,鸡零狗碎,好像也是挺不错的。
自己的天地里,清冷孤寂已然成为常态。甚而至,于父母,也少了关爱与关怀,生活里的琐屑唠叨,节日里的祝愿祝福,季节里的嘘寒问暖,都少了淡了。于朋友,也是少了联系与互动,我们知道我们都各自忙碌了自己的生活,往时的烂漫天真呼朋引伴都少了理由。于他人,更是自知自觉的,漠不关心的,陌生里的任何交集可能都是不必要的打扰,热情贴了冷屁股,谁愿意呢。还是,一个人自己好好呆着吧,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这样的人,算是自私了吗?这样的生活,是逼仄狭隘了吗?其实,很多时候是困惑的,因为,我们往往喜欢了这样的独处与自在,才是最真最诚的实在与长久。快速流动的人世里,嘈杂里,拥挤里,最是孤寂。因为,少有停留,鲜有耐心,越想留住的,往往却是留不住,最终,留下来的还是自己,除了自己,也真的别无其他。这,应该是独处的自觉吧,人生常态,也是人世里的真相。
有人说,爱的能力显示了一个人的生命力。生命力强的人,爱万事万物,爱创造爱冒险,充满好奇与活力。那么,爱生活、爱自己又怎么不算是呢?独处里,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生命也可以充实丰盈;一个人也可以热闹且有趣。
生活在社会群体里,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有着很多面,或真诚或虚伪,或善良或邪恶,或阳光或阴暗。所以,需要我们去认知去获得,适应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不断成为社会人的能力。
其中,最为精彩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吧。人世里,有的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人情练达皆文章”;有的人如临大敌,四处碰壁,“淡妆浓抹总不宜”。是的,这是一种能力,一种天生俱来的能力,人世里的遇与不遇也在里面了。
遇见,彼此,从陌生到相识到相知,最后成为心心相印的挚友。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一件充满诺曼蒂克的事。所谓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大概,就是说的这样的灵魂契合吧。
很有趣,就如探险,一次次地试探,小心翼翼;一次次地靠近,如履薄冰。谨小慎微里,获取彼此喜好厌恶;浮华时事里,摘选彼此深浅情义;时光流转里,沉淀彼此深情厚谊。
一个人,两个人,无数个人……都是生活,都应该好好地活。不期而遇,是美好的,是幸运的;期而不遇,也不必挂怀,无需神伤;相信,时光里的一切,自有安排。
始终,要去爱,爱人世里的一切;爱自然里的万物;有爱,生活就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