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高中最艰苦的时候,记得有一篇文章让我看了添堵了两个月。大概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第一次瞥了一眼深不可测的阶级鸿沟和社会现实,无力、虚无掺杂着愤怒不平的感觉冲击年轻而单纯封闭的心...
在亚投行成立之初,2015年左右,又有一篇文章: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什么什么的...瞬间在那个一切告诉增长的年代点燃了焦虑的情绪..这种文章并没有什么正能量而言,反而让那些起点很低的年轻人干脆“躺下”放弃挣扎,因为他们看不到光明。这类文章的唯一作用是“造神”或者“刷流量”。
金小姐确实十分优秀,即使在高官的那个层面。作为中金公司原董事、亚投行现任千金小姐,从初中开始接受国外(不,应该说是世界上)最精英的教育,论文发表在最高级别的期刊上,成为LSE大学的终身教授。可能是有点不接地气或者是有点飘,写了一篇疫情期间中国如何对待美国的文章,瞬间引起全网讨伐。
其实绝大部分人和金小姐根本不构成任何竞争关系,最好是走好自己的路,不要操心些有的没的。但是互联网的信息扁平化让大家如此焦虑。我想必须得给自己的心态设定一个锚点,以免胡乱比较、风中凌乱。
基本论断一:无论金小姐是本人优秀或者更好地利用了自己的出身,都与我们没有太大关系(除非她爸爸利用公权力捞钱送女儿接受西方精英教育)。我们不会和她竞聘一份工作,也不会和她抢夺一份晋升机会。因此保持平常心最好。
基本论断二:不会产生过多的仇富心理,认定“纨绔子弟都是酒囊饭袋”,更不必认为自己起点低就干脆自暴自弃。凡事皆有因果,个人自有道路。还是一份平常心。
基本论断三:关于小留学生。Dr.金的留学经历和一系列头衔,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起另外一名曾经同样辉煌的公子,BGG。但是自从其父母出事后,境况天差地别,实在令人唏嘘啊。疫情期间无产阶级的大众网友对国家专机接小留学生回家十分愤慨。可是想到中共的高层领导人均把子女送出国外教育,从童年一结束便接受异国他乡的教育,他们对祖国的认同还能有多少呢?
我们国家现在崛起的很快,让美国等国家又惧又恨。中国在对外播撒大国光辉的时候,一定伴随着很多外国人涌入,而中国的原住民 在与外国人真的开始直面相对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准备好。从年初的 外国人永居条例等事情看出来,中国确实升起了民粹主义的苗头。。偏左还是偏右....这个是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