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之前初读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时,也曾兴致冲冲地所谓 “整理收纳” 了一阵,按照书中是否心动的原则,虽然的确减少了一些物品,但总有一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感觉。直到读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才有一种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的感悟。
起:为何断舍离
正如 Simon Sinek 在题为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的 TED 演讲中反复强调的:“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WHY” 总是能给人更多的憧憬和更深刻的认同,比单纯地告诉别人 “WHAT” 或是 “HOW” 更有力量。那么回到断舍离,我们到底为何 “断舍离”?为了扔东西的一时痛快吗?“为了收拾东西而收拾东西” 是我们的目的吗?
不是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 “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断舍离“ 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憧憬的生活空间的模样,在物品的取舍中,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居设想。这些模模糊糊的念头可以帮助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 “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实践断舍离的原动力。
承:活在当下
从实操角度来说,书中列举了一系列实用的收纳操作方法供参考学习,比如 “三分法”、“7·5·1法”、“1 out 1 in法” 等等,若是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自然是对着书中的图和详解边看边做,所以,我不打算在这里赘述。我想聊的,是书中提到的四象限。
上图中,横轴为 “重要度轴”,纵轴为 “时间轴”,两轴相交的原点,前者为 “自己”,后者为 “现在”。也就是说,“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 处于原点位置。这也是我们留下物品的判断标准。
是的,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对 “现在” 的我来说,那些 “不需要 / 不合适 / 不愉快” 的东西应该处理掉。不止让自己活在当下,也让物品随自己 ”活在当下“。那些曾经给自己带来过快乐,如今却成为 ”鸡肋“ 的物品,可以与它们好好告别了;那些已经不适合日渐成长的自己的物品,可以感谢它们的陪伴了;那些挂载着不愉快记忆的物品,可以果断地让它们离开了。
断舍离,是在谈人与物品、与空间的关系。但又何止物品?对于物品的需求,对于外界的反应,都只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映射罢了。摆脱过剩的执念,心,也就轻了。
转:关于机缘
“机缘”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词让人想到一个词——啐啄同机。
雏鸡欲出时以嘴吮卵壳声为 “啐”,母鸡欲使小鸡出壳而吃壳为 “啄”,只有 “啐” 与 “啄” 同步进行时,雏鸡才能破壳而出。
从原意引申出来的 “啐啄” 指的是弟子欲悟道,师父倾囊相授,引导其获得开悟的境界。
在断舍离的指导下,实践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 成功三原则的过程中,自我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的协助两相吻合的机缘会越来越多。
换个角度看,我们从内向外地不断探索,外界自外而内地不断反馈。二者共同作用,才能让我们的舒适区不断延展,学习区不断拓宽,最终推动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更加深入,并带来更多我们能够与外部同频共振的机缘。
结:不止断舍离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这番话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对断舍离的诠释。“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
这一段话,我在第一遍读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最近一次重读时,却深深勾住了我的目光。这个世界,我们走过这一遭,在哭声中来,在哭声中去。我们可能自以为永远学不会的东西,都会在漫漫的路途中学会、领悟,比如说生命,比如说衰老和离别。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
这大概也是读书的意义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