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读书 |让学生热爱劳动的教育智慧 三
劳动教育智慧四:给劳动赋予意义
有个故事讲道:
三个盖房子的工人,他们现在正各自盖一间房子。
第一个工人干着干着就不耐烦了:“反正又不是我住的,费那么大的劲干嘛”,于是他加快速度,草草完工,房子看起来摇摇欲倒。
第二个工人干了一会儿也感到枯燥了:“但我既然收了别人的工钱,有责任把房子盖好。” 于是,他继续认真地干活,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作,房子看起来十分结实。
第三个工人干着干着变得快乐起来:“盖房子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在房前种一些花草,房后再弄一些园圃,一家人乐融融地住进去,啊,一切太美好了。”
于是他忍不住吹起了快乐的口哨,以更大的热情来干活,并在房子上加了不少自己的创意,看起来美观大方。
三年之后,第一个工人失业了,没人再敢聘请他;第二个工人仍然认认真真地干着老本行,一切没有变化;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全市出名的建筑大师,他设计的房子风格独特,美仑美奂,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对待劳动的态度决定着劳动成果的优劣,以及自己人生的价值。
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更积极、更阳光、更端正。
即使是看上去很累、很脏的劳动任务,如果能够赋予劳动更宏大的意义,简单、脏累的劳动,也会焕发出育人的光彩。
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葡萄,让他们看到了甜美的果实。
这样一来,学生再去提着肥桶,到处拾捡鸟粪,制作追肥用的溶液,就不只是事情本身的价值,他们有更高的价值,他们是为着葡萄的生长而积累营养,是为着植物生命的茁壮而积攒能量!
当一项劳动被赋予更高维的意义,低维的劳动事件本身也会变成高维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升维思考解决低维任务!
劳动教育智慧五:把劳动果实分享扩大
当学生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又大又甜的葡萄时,苏霍姆林斯基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让他们把果实拿回家,兴高采烈地奉献给妈妈、爸爸吃。
把劳动果实分享给亲近的人,让亲近的人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那种因为劳动而收获的喜悦,那种因为分享而带来的快乐,是劳动带给人最高的奖赏。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吃上孩子种植的甜美的葡萄,品尝到孩子亲手收获的果实,父母们不免要对孩子进行夸奖和鼓励,在这其中,就将这几种需求整合在一起,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
尤其是这些果实是孩子劳动所得,是自我劳动价值的体现,是人创造性的彰显,在分享中,更强化了劳动的社会交流意义,让劳动后得到的不仅是物质果实,更是精神满足。
父母的身份,决定了在孩子心中的家长权威。而父母的肯定、夸奖和支持,会成为一种权威肯定,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意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