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小灶群里的各位伙伴积极热情的对群友提出的问题给出建议,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同样是提出问题,面对的也是同样的一批人,为何人家积极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无人理睬呢?
抱着发现问题背后问题的好奇,鼓起勇气在小灶群友@了男神晓夜针对次问题提出自己疑问,突然又感觉有些不妥,紧接着又发了一条道歉信息给晓夜,希望不要因我的行为给他造成压力。
一再直白的表明自己并不会为此事介怀,只想发现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以防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时能有改进。
首先真心的对以下几位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是安伶儿、晓夜、陈小喵、班委梅子、苏眉、李菁,问题本身涉及到与人比较,有些尴尬的情况下,愿意花时间给我回复。安伶儿和班委梅子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很中肯和实用,没有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他们建议的原话我就不复制在公共平台了,整理起来,有如下建议:
1、题问题前先表示感谢,感谢的方式不局限,可以是发红包,真诚的语言感谢,或者是有心的行动感谢;
2、超出大家一般知识范围内的偏专业问题,应该找到专业渠道;
3、提问题时用选择的方式,便于别人给出答案;
4、把问题的背景、事实、现状,需要别人给提供的帮助描述具体;
5、描述自己感受,把自己关注点、纠结的点说出来。
以上问题,有一猫友反馈在参与探讨中GET到了提问题的技巧,算是意外之喜。
今天的晨读文章分享的是《做,就对了:斯坦福大学未曾公开的成功课》。这本书我get到的点:有行动,才可能有成功。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做法,最后的结果完全不同,这件事给我带来思考,马上采取了行动,立即在小灶群里把自己的尴尬公之于众,这也是自己的一次大胆尝试,效果还不错。有些事,做了再说,该怎么做,有3点分享给大家。分别是:过多的信息会抑制行动,发现水的并不是鱼和最小成本试验法。
1、过多的信息会抑制行动
两周前跟老公一起去店里买衣服,那天原本是抱着必买的决心,开始试的。第一套试了连体裤,已经有想买的冲动,做为消费者,在买之前习惯性的要挑一些衣服的毛病的,我嘴里说,连体裤上厕所很不方便,店员又给我拿了其他的款式叫我试。最后,全部算下来,我试了有七八套,陷入了选择困难中,那个时候除了内心有愧与店员之外,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购买欲了,所有的衣服都觉得也不是那么喜欢,最终什么都没买离开了。
从这里,联想到行动方面,如果有过多的目标,反正不知道该从哪个开始,一定要牢记:某个时间里面只定一个行动计划。
2、发现水的并不是鱼
说提问的事,原本第一反应是自己的人缘太差,对别人没有价值,当自己提出问题时,没人主动回答。实际情况是我提问的方式需要改进。看待跟自己相关的事,容易因为惯性只能想到一个层面的问题。别人看的时候更能把范围扩展开。
遇到问题时,要跳出自己的圈子出来看看。
3、最小成本试验法
今年换行业时,那时候不知道最小成本的概念,感到正在做的工作不太满意,就辞职换到自己心念的那个领域去,后来遇到了很多原本没有想过的问题,最后耽误了自己大半年的时间。再回到老本行,但错失了原本的机会。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想法太少,而是想法太多,如果全部都去尝试,那最终将一事无成。
除了一腔热血之外,还要备上正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