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真的没……没有掉过河的经历吗?”小家伙站在沙发旁扭来扭去他的身体还怯怯的问。
“啊……啊”我明显感受到自己从怀疑到平静一个字足以。“那是当然了,妈妈怎么可能掉河里呢?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更何况妈妈属于那种怕水之人,更不会去河边了,那更谈不上掉河里了,放心吧,亲爱哒!”我搂过他摇摆的小身体,静心的感受他的小心跳。
我知道他的问题源于我们那天的对话。几天前的一个早晨,我问小家伙一个忘记从哪里看到的应变逻辑题,那就是:(我)你妈掉河里,你左手拿着一个冰淇淋,右手拿着巧克力,你选择先吃那一个呢?
说实话,对于这种问题,我基本上是对小家伙还是有把握的,鉴于我们稳定的依恋关系基础上。
“当然是先吃冰淇淋啦!”望着他微笑的小眼睛,我的双眼也快速转动着,开放、好奇、接纳、不评判在我头脑上方不停盘旋。
说实话,听到他的答案,我着实还是挺震惊的,毕竟我心中还是有预设的,尽管他的答案在我心中预设比重也占有了一小个份额,但还是要收拾一下自己被冰淇淋“冷落”的心情。
不过还好,我转换得很快,几秒钟瞬间切换到平静状。这时老公跑过来加问,那如果我掉河里,你吃哪一个呢?
“当然是全吃啦!”小家伙大声回答,后面还补刀一句,因为爸爸会游泳。老母亲的心被石化的同时,又被儿子的答案逗乐了。看来他是明白危险情境存在的。但我不太明白他对我的放开。
“妈妈,是不会游泳的,你还吃冰淇淋吗?”爸爸又质问一句时,小家伙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他不知所措的说:“我不知道怎么办了”。
爸爸看到他这样,赶紧在一旁各种出策,好像在安抚这个焦虑的小家伙。没想到他哭得声音越来越大。
我在一旁观察着,“你是因为知道妈妈不会游泳那一刻,害怕了吗?”小家伙点点头,“我恐惧帮不到你怎么办,我又没有电话,身边人还很少,我也不会游泳,我也不能救你,爸爸说让我打电话,我根本都做不到……”
看来小家伙还是能分清现实情境的,比大人版的形而上的对策更接受住考验。
感受到他的焦急,我轻轻的告诉他,这只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细分这步骤,一点点拆解,最后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尽管我们有了细致化的应对方式,小家伙还是恐惧于自己的妈妈失去,才提出这个问题。
看来问题不是随便提问的,每个阶段的成长议题都有他们对问题真实情境的分辨率。所以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他们的思维方式,父母无须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对问题的理解度,来理解孩子看待孩子。
那么那个成人的‘我和你妈掉河里,救谁的问题’也无须幼稚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