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用在华元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是春秋时期宋国人,官至右师,位列六卿。
在宋国,六卿乃是众臣之首,历来由公室贵胄担任,也可以说是宋国的元老院。
那个年代,宋国内忧外患,政局动荡。
国内,几大家族之间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国君不能压制。
国外,晋、楚两大强国争霸。中原各国被裹挟其中,陷入连年战争。宋国时而投靠晋国,时而投靠楚国,有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在这种情况下,华元却连续侍奉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四朝国君,不但将国内的动乱逐渐平息下来,而且游走于列国之间,穿针引线,一度将晋、楚两大强国拉到谈判桌上来签订和平协议,史称“弭兵会盟”。
他为什么这么牛皮?
因为他是史上第一个吹牛皮的人。
华元,春秋时期宋国执政大臣
公元前607年,在楚国的指使下,郑国派兵入侵宋国。宋文公派华元为统帅,起兵迎击郑军。
那个年代打仗,统帅是要亲自上战场的。
统帅乘坐的战车,叫做戎车。驾车的车夫,称为御戎。
御戎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担任。首先,他必须是贵族,而且是有一定地位的贵族。其次,每次大战前夕,要通过占筮来选择御戎。也就是说,统帅的车夫,并非固定的人。
春秋时期战车,标配三人:御者在前,车主在左,还有一人称为车右
那一次,华元的御戎叫做羊斟。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或者是因为疏忽,华元在战前杀羊犒赏将士,偏偏漏了给羊斟分一杯羹。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两军对峙,华元一马当先——确切地说,是一车当先,冲向敌阵。
虽说身先士卒是件好事,但他未免跑得太快了。
在羊斟的驾驶下,戎车简直是飞一般掠过原野,将大部队远远甩到了后面。
华元不得不提醒羊斟开慢点。他对羊斟说:“平安才能到家,是不?”
羊斟将马鞭甩得“噼叭”作响。
华元又说:“超速驾驶很危险的,万一发生故事怎么办?就算不发生事故,辗坏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我日,我是全军统帅,你得听我的!”
羊斟说:“你说得对,昨天分羊,是得听你的;可今天打仗,你得听我的。明白?”
羊斟说着,猛地一拉缰绳。戎车在敌阵前划了一个漂亮的弧形。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华元被甩了出来。
华元在半空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得罪谁你都不能得罪车夫。
然后就被重重地摔到了地面,成为了郑军的俘虏。
这一战,宋军惨败。
宋文公得到消息,马上派使者到郑军大营,要求赎回华元。
郑军统帅随口说了一个数:兵车百乘,良马四百匹。而且不许还价,还一次价就翻一番。如果嫌贵,咱们可以将右师装在铁笼子里,带回郑国去展览一个月;然后再送到楚国,在郢都动物园长期饲养。
宋文公收到账单,二话不说,马上安排发货——如果堂堂宋国右师被送到楚国去展览,宋国的脸可就丢大了。
没想到,刚送去五十乘战车和两百匹马,华元就摆脱看守,跑回来了。
他为国家节省了五十乘战车和两百匹马。
宋文公很高兴,带着大臣们出城迎接这位败军之将。羊斟也在其中,谁都以为他死定了。
华元却只是拍了拍羊斟的肩膀,说——
“如果不是你的马不听使唤,我又怎么会被郑国人俘虏?”
羊斟汗流浃背,不敢接茬。当天夜里,羊斟便收拾行李,逃到了鲁国。
华元就是这样一个人。
心胸辽阔得宛如秋天的大海。
宋国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所以,当华元负责监工修筑城墙的时候,民工们故意当着他的面唱了一首歌:
“大眼儿突突,大肚皮挺挺,丢盔弃甲逃回家,好在漂亮的胡须还在脸上,没有被刮!”
这简直是太欺负人了!
华元憋红了脸,教随从们唱道:“有牛就有皮,仓库里多得是,丢盔弃甲有什么了不起?”
古代制造盔甲盾牌,都要用到牛皮。华元的意思是,盔甲丢了还可重置,原料很充足,不劳你们操心。
民工们又唱:“就算有牛皮,上哪弄漆材?”
华元一听,赶紧对随从说:“快离开这里,他们人多势众,咱们不是对手。”
由此可知,华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吹牛皮的人。
接下来,他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公元前595年九月,楚庄王亲率大军进攻宋国,包围了宋国首都商丘。
大伙知道,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不是闹着玩的。
宋国人一边守城,一边派人向晋国求救。左等右等,却等不来晋国的救兵。
宋文公决定向楚庄王求和。可是这个时候求和,相当于打牌抓了一手臭牌,只能任人宰割。
谁都不想担任使者。这种事情弄不好,很容易就成了卖国贼。2490年后,李鸿章的遭遇,便是……后车之鉴。
华元却坦然接受了任务。
他回到家里,焚香淋浴,然后换上一套黑衣黑裤。三更时分,他偷偷地溜出了家门,缒城而下。
他的打扮大概是这样的——
华元就这样混进了楚军大营,摸到了楚军统帅公子侧的营帐。
公子侧睡得正香。
华元叹了一口气,拔出随身携带的匕首,顶在公子侧的咽喉上,然后叫醒了公子侧。
他告诉公子侧,商丘城里的粮食已经吃光了,连老鼠都捉光了。楚国如果再不撤军,宋国就要回到原始社会,准备吃人了。
公子侧问他究竟想干什么。
华元说:“你们后退三十里,我们就投降。否则地话,我就杀了你,然后自杀。”
公子侧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两个人击掌为誓。第二天一早,公子侧向楚庄王请示,楚庄王答应了华元的要求。
于是楚军后撤三十里,宋文公出城投降。
由于华元的努力,楚国人提出的条件并不太苛刻,宋国总算是保住了。而华元本人,作为人质被派往楚国,在那里住了整整六年才回来。
这位被宋国民工嘲笑过的人物,却在楚国赢得了尊重。甚至包括楚国令尹公孙婴齐这样的实权派人物,都对华元极为恭敬。后来,当晋国和楚国都对持续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感到厌倦的时候,华元主动奔走,上山西,下湖北,用了两年时间来消除双方分歧。
公元前579年,弭兵会盟在宋国。在华元的见证下,晋、楚两国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
我想,如果那个年代有诺贝尔和平奖的话,委员会应该不吝于颁给华元一块奖牌吧。
顺便说一句,弭兵会盟带来的和平,仅仅维持了四年。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之间便又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鄢陵之战。有人以此贬低华元的作用,认为他做的事情意义不大。而我倒是觉得,正因为这样,更加体现了华元的了不起,不是吗?
本文为原创首发,图片取自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龙镇;来源:微信公众号八历史(ba-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