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文章,谈到语言的本质,深有感触。我们说一首诗写得好,并不是因为它写出了一种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因为它把一种我们知道、见过、感受过的场景或情感用一种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当一种语言方式能够以简洁、优美的形式全息化复原我们的感受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精妙。
杜甫有一首诗,名为《旅夜书怀》,诗中有一句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在南方农村长大的人,读这首诗时能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月光洒在江河之上,跟随江水涌动的场面如在眼前。在空气明净的乡村,你观察星空时,你能深切地感到星空是立体的,星星不是平面地分布,而是被垂挂在夜空。这种情景和体验,你在城市里是不可能有的,即使偶尔你能看到几颗星星,星星也是平面分布的。
就这样十个汉字,像开关一样打开了你昔日的记忆和感受,将它们全部还原。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如闪电般的语言的力量。
这样的语言,对于一个人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当你阅读到这些优美的、有穿透力的语言时,能够激活被埋没在记忆深处的感受;另一方面,正是通过经常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的感受会越来越细腻,让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愈加趋于立体,多维,全息化。
一个人语言体系的丰富,就意味着其感受的丰富。一旦拥有了丰富的感受,我们就能够从一个看似乏味的环境中看到一个丰富多彩、散发着活力的世界。
同样的一种场景,对别人而言可能只是一种标签化的对象,但在你丰富的感受体系下,这种场景显现出它本来具有的鲜活与丰满。这就是不同个体间生活质量差距的来源。
我们对比一下自己读一首古诗和读其翻译的白话文时的自我感受,就能体会到语言的魔力。我自己的感觉是,读那种白话文就好像是品尝一瓶没有及时封装好的、已经暴露在空气中两天的葡萄酒。
语言的本质是与传递感受相关的。如果仅仅把语言当做生活和工作的工具,那么其最后的走向一定是祈使句化的,即我们之前说过的“吃饭、睡觉、滚蛋”。诚然,这样的语言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全部充斥着这样的语言时,生活和语言的另外一面就没有了。
这就好比不同像素的照片,那些像素小的照片,尽管也能看到它展现的景象,但那种大颗粒和粗糙感会让人不舒服。
我最为担心的是,我们语言的像素会越来越少,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这种粗糙的时候,我们的感官,我们的语言,连同我们的世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粗糙不堪。
选择一种语言,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的语言变得越来越简陋时,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在悄悄地变得越来越粗糙。我们以昂贵成本装点着自己的生存空间,试图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精致,但我们简单粗暴的语言和感官让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低像素的、简笔画的世界。
我是日记星球的356号刘雪伊,这是我的第161篇原创日记。
我的目标是:在未来的10年,去影响一万名孩子,通过远方文学认识更加浩瀚而神秘的世界,从文学真正走向远方!
莫说天无涯,海无岸,纵然归程需万载。
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做少年……
亲爱的你们,既然看到了这篇日记,就点亮这颗红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