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
想喝喜茶,但是没时间去排队,是不是问题?
碰上一个难搞的客户,方案来回做,是不是问题?
老板对自己总是不满意,年年评价给得低,工资不见长,是不是问题?
一直单身狗,天天吃狗粮,就是找不到另一半,是不是问题?
是的,这些都是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有什么共性?它们都是:现状跟期望产生了差异。我想搞定客户,但是客户就是很难搞;我想让老板满意,但是老板就是对我不满。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两者将一直有差距;而换个思路,如果我能把问题解决,那是不是就能够帮助我达到期望。也就是说,所谓问题,你可以说它是个障碍,但同时也是个机会,是向前发展的契机。
那么怎么解决问题呢?
试想一下,你家的空调坏了,维修工是怎么解决的呢?
首先,他会跟你澄清,是哪里坏了,比如是噪音很大,还是不制冷,还是其它什么。接着,他按照自己对空调构造的了解,判断可能出问题的零件,然后把这些可能出问题的零件进行一一排查,最终确认是哪个零件的问题,最后修复。把修空调的方法提炼出来,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验证、解决问题。
澄清问题是整个解决问题流程中的第一步,我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先澄清问题到是什么,后继的流程就无法进行,甚至可能完全南辕北辙,做了无效的努力。
在工作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每天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活做不完,还时不时的加班加点的干活。结果老板还是不满意,和你说,小张啊,工作要主动一点。有没有觉得特别的冤?当和对方沟通时,由于双方对于关键信息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所以需要询问问题中关键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形容词、主观词)。比如当老板说工作要主动。那你就要和老板确认,怎么样算是工作主动?把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再比如老板今天把你叫到办公室,和你说,小张啊,快去做一份报告。这时候,是马上就去做吗?能做得出来吗?当老板的要求不明确时,你需要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背景、目的、相关方、时间节点、可用资源、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这样才能开始着手做老板所需的报告。工作中,有时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你已经尽你所能澄清问题,表述清楚了,但是对方好像就是故意刁难你,给你小鞋穿。这时可以思考这三个问题: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对方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对方实现。思考好这三个问题后,通过观察细节、侧面了解及向对方提问来挖掘。比如在服装店里,顾客因为衣服价格原因而没有购买,但声称的原因是款式。观察细节:反复看价格标牌、试穿多次、拿起又放下。这时候机灵的售货员就会推荐款式相近,面料不同,价格更低的衣服。或者做一些让步,给出一点小折扣。
OK,现在澄清了问题之后?是不是就要马上去解决了呢?NO!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当澄清了问题之后,还需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度和可解决度。可以试着画一个坐标:横轴是重要度,纵轴是解决度,以此分为四个区间。
区间1:小插曲(高解决度,低关键度):速战速决或是授权。
区间2:困难游戏(低解决度,低关键度):设定时限。
区间3:无底洞(低解决度,高关键度):运用直觉/延缓解决。
比如说,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要转行,这时需要重新考虑人生目标。这件事情重要吗?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个事情短时间可以解决吗?挺难解决的。自已在家里想三天,就能解决吗?事实上是很难的,不到某个时候是不能解决,而投入三天的时间可能是白搭。
区间4的高价值陷阱(高解决度,高关键度):重点花时间解决。
具体的做法是,思考,不要困扰。比如说,工作任务多,压力大,这个时候,会有过多的困扰,担忧是没有用的,可以先将任务分解,估算出每天要完成的量,然后动手去解决。
现在明确了问题是什么,接下来需要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分析问题可以有两个方向,如果这个问题如果是过去成功解决过的,可以借用成熟框架来解决:比如产品定位STP模型、调查用户需求的Kano模型、产品推向市场的4P模型、销售产品的3C模型等等。对于没有成功解决过的问题,需要自下而上,形成分析框架;澄清要解决的问题;头脑风暴出所有可能的原因/要素、对原因/要素进行归类分组、形成分析框架。
现在澄清了需求,明白自己的目标。也分析了问题,了解了差距形成的潜在原因。那么接下来,需要提出一些假设,并通过验证,得到最可能的原因。
这个步骤和上一步骤的不同在于:分析问题是全面的找出原因,等于列出了一个问题池。假设和验证原因是要确定关键原因,把最大的那条鱼拎出来。
举个例子,当妻子下班时对丈夫说“好累啊”,他应当怎么说?这时,丈夫并不确定妻子这么说的意图。他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提一个假设:是不是今天工作太忙了?然后他可以验证假设,有三种方式:
1)历史对标-和自己过去比:每逢周五,妻子都觉得很累。是不是规律性的工作就是需要集中在周五完成的?
2)横向对标-和同公司内可比对象比:比如有些行业,如服装业,春节前有几个月是最忙的。如果妻子是这个行业的,那这段时间就会特别的累。
3)外部对标-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比:隔壁家老王的妻子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回来,为什么你总是没精打彩的?
提出和验证假设时,必须不带偏见,反复进行。如果丈夫已经有一个成见,妻子就是懒骨头,就是爱有事没事的抱怨,那所有的假设都只会验证你的初始预定。所以一定不能带偏见。必要时,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纠偏。
当经过上述几步分析完问题后,就可以找到问题真正的原因。而后可以把解决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还是引用前面那个例子:
妻子累了。丈夫通过前面的假设询问和验证,了解到妻子是因为周五工作强度特别大,所以特别的累。那么丈夫可以这样行动:
自已能干的话,可以事先把饭做好。
如果自已不会做可以考虑请妻子出去吃饭,这样回家就不用再做饭了。
周末人多不想出去吃,那也可先买好一束花。
再再不行,和妻子说两句贴心话那也很好嘛。
总之,行动方案需要考虑任务、时限、成本、责任人、成果反馈这几方面要素。上面说的解决方案所需资源,都是在丈夫的可控范围之内的。但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方案实施是超出我们的能力和资源范围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上级或第三方请求资源支持了。
PS:本文是基于圈外商学院课程的知识串讲版,请勿转载,正式学习请报名圈外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