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四年前,我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元认知能力的时候,讲过这么一个比喻。
倘若把我们自己比作一座城池,那么元认知能力就是该座城池的守卫。有的城池压根就没有守卫,没有守卫的后果毫无疑问是,这座城池随时会遭遇危险。
而有的城池不但有守卫,守卫们还能随时辨认出进出城池的人中是否有可疑对象。这样的城池,安全系数明显要高很多。
这个比喻并不完全恰当,但也算是形象生动了。
那么,什么是心智化能力呢?
还是城池的比喻,不同的是,心智化能力就如这座城池的军师,他为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过程建了一个模,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想想“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他将他的心智化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吓退了本可以击灭他的司马懿。
感觉心智化要比元认知更高级,对不对?
我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助你了解心智化能力。
有这么一个心理咨询师,他有这么一个成年男性来访者,这个来访者从小是在一个精神分裂加抑郁的妈妈身边长大的。但是这个心理咨询师却发现,咦,这个来访者心理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要比其他有类似亲人的来访者好多了。一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个来访者从小就告诉自己“我的妈妈疯了”,这个想法帮助他不会轻易收到他妈妈的负面影响。在这个例子中,正是这个来访者运用了心智化的能力来帮助自己,虽然他看到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妈妈,这个妈妈如同镜子一般照出一个支离破碎的自己,但是他能认识到,是镜子碎了,而不是自己碎了。
要弄懂心智化,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心智化理论。
心智化理论是基于依恋理论所发展出来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依赖于反思功能来调整自身的情绪,而这样的功能又是基于幼年时期母婴之间细微的互动而生成(Fonagy & Target, 1997)。
这两个理论认为,若一个孩子在早期的依恋环境中能够获得够好的照顾,就有可能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心智化能力。而心智化能力,简单理解就是“读心”能力,“将心比心”能力,“反思”能力。有了成熟的心智化能力,我们才能较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心智化能力较低的人会是什么样呢?
如果你有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那么里面的主角谢耳朵可算是一个心智化能力较低的人。他不会思考自己当下所获得的感受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会思考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更不会反思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学者的这一段描述放在他身上,可以说是基本准确的:
他们无法掌握一般人想当然的窍门来觉察和表达个人内隐的心理状态。当有焦虑和威胁的情境来临时,他们就像陷入无心理代办中心(mental agent)的状态,莫名其妙地被内在冲动和情绪乱流所宰制。他们长年处在无法调节驾驭情绪和冲动所带来的郁闷,遑论理解这些讯息在人我情境互动中代表的意义。好不容易当他们稍稍地能描述自己的失落与困惑,却又不约而同提到年幼时主要照顾者无厘头似地回应他们的情绪讯号、行为和内在需求。经典的叙说像是名列前茅的小学三年级男学童故意把图钉散了满地或是没带书包回家,他不懂爸妈就是没发现他有什么不对劲。
再看看谢耳朵那个奇葩妈妈是如何对待他的,以及他在第九季第九集中赌气拒绝艾米复合的请求,我们有理由相信,谢耳朵确实是个心智化能力较低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去评估自己或他人的心智化能力呢?主要有四个方面:
1、我或他是否知道,有“心理状态”这种东西存在,人不是完全由他的行为来定义?
2、我或他是否愿意努力去识别行为背后的这种“心理状态”?
3、我或他是否知道,心理状态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有可能发生变化?
4、我或他是否知道,别人并不是我或他肚子里的蛔虫?
关于心智化,我们可以聊的还有很多,请期待我后面的更新。
文章转载请联系我的经纪人 @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