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传习录(卷下)

【三三九】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译文】

先生说:“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傲’字。为子傲必不孝,为臣傲必不忠,为父傲必不慈,为友傲必不信。因此,象和丹朱都属于不肖之辈,就是因一个傲字而荒废了一生,诸位应该要体察到。人心本就是天理,原就是精精明明的,要想让它不被污染,只要一个‘无我’也就够了;胸中切不可‘有我’,有我即是傲。先贤圣人的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便能谦虚。谦乃万善之基,傲乃万恶之首。”


释疑:

人心生生,畅通无碍,生一“傲”字而自阻矣!傲即自是,自是即分别,分别因有我,有我即着相,“有相斯有对,对必反其为”,立“相”则立“对”,“对”立而阻碍,无碍而通达,去“对”待见,待见自己,原本的自己,纤无一尘,绝对无待。

先生珠玑,字字真切,去“私”去“蔽”,简易透彻,萌动念生,生不可“住”,生相去相,着意去意,用去复本,去无可去,诚无可诚,无私无我,自然谦下,下无可下,自上矣!自上无上,般若自如。


《传习录》这一条讲到一个关键处,很具体,就是“我”。所以看起来是说“傲”,其实是说“我”。因为一个人的傲与谦,是有我与无我的表现。无我,天理就显了,良知就明了;有我,天理就隐了,良知就昧了。儒家为什么讲“仁”?就是要去掉“我”,与他人一体,与万物一体,与世界一体,这才是我存在的自然的、本来的、真实的关系。

在传习录快结束的这一节提出了先生学问的真切用功之处,去私欲是功夫着力处,去无可去即是无我之境界了。到得无我之境自然良知澄明,无知而无不知。


人们常引用先生的“人生大病一个‘傲’字,人们也喜欢谦,但傲的原因是什么?却常忽视。此处便是其“破我执”。他说:“此心只是一个天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个“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方能谦。他的弟子规有一句:“三年之功去一矜”,可见去矜之难。

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气。孟子不交几类朋友“挟长,挟贵,挟兄弟”,有所挟即有所依恃。曾子说:“我有个朋友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个朋友大概是颜回吧。阳明先生说:“朋友相处,以相下为益”,何止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

法达曾在礼拜六祖的时候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也曾开示:“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世人以妄心,分别心看待人、事、物,凡事总要分个三六九等。皆因身见、我执作祟。凡事以我为中心,我是你非,我行你不行。由自我而生傲慢而生偏见,进而生出无尽烦恼来。习惯了用大拇指指自己,食指指别人。

《易》曰:“鬼神害盈而福谦”。心中不蕴一物,投入的爱一次,忘了自己。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一个“傲”字道尽了人生的种种无明。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哪里还会讲什么“孝忠慈信”呀!


“傲”是人生最大的我执,一念无我,“傲”气即消。《道德经》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精讲摘要:

阳明先生一生把傲作为敌人,尽管他是个狂者,但他把傲作为敌人。我们就能微妙地感觉到狂、傲里面一种巨大的差异。狂者志在进取,狂是说状态勇猛精进,它是侠儒,它是行动的儒学,他创建的学说也是行动的学说。但是他不傲,阳明先生狂而不傲,这个辩证法要悟通了能少犯许多错误。

这个傲是人生的大敌,“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你有了我了就长傲逐非,遗失了本体,恶人之恶就因为他遗失了本体,人一遗失了本体可以肆意妄为。

“无我”是儒释道三教共同聚焦的地方、但无我的表现三教又略不相同。儒家的无我是尚情无我,把那个善、良知扩充起来,扩充到大我,然后灭小我,这是儒家的逻辑。无我自能谦,无我的话你自然而然就谦虚了,你一谦虚它是众善之基,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批注:

①丹朱不肖。参看一四二条,注八。

②象不肖。参看二九六条,注一。

③结果了:了结。

④纤介:细微。

⑤参见《书正宪卷》:“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沩臣而傲,必不能忠。象之不仁,丹朱之不肖,皆只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做个极恶大罪的人,更无解救得处。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全书》卷八)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1月6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