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许大家应该都 “伤仲永”的故事吧。说的是:一介神童,却因凭借这天生神赋而从此不学习,终成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一个道理:学习不应该分年龄,起点高,并不代表很快能到达终点。即使是神童也应该学习,不应该去觉得我是神童,我就不学了,要知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么学习该不该分年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学习不应该分年龄。以史为鉴,前面的伤仲永的举例已经说的很明白。更不用讲,“学到老,活到老”的芸芸众说了。
当然,学习需要时间的沉淀,而学习是学一种能力。人的头脑记忆力是有限的,而且遵循的是记忆螺旋曲线,每当学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其记忆力是很浅的,只有反复运用的时候,反复学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大脑才能将学到的东西进行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倘若用年龄的这个界限去限制,当学习还没有转化成能力的时候,那学习真的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了,其并不会对人生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具有能力的大师一般都是晚成的,可谓,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罗马也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
此外,我们现在面临这,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迭代如此之快,面对这知识海洋,连望洋兴叹的感觉都有了,那又何谈用年龄去限制学习呢?可谓知识是无法学习玩的。如果有人说,我自从脱离学校,我就没学习过。那只不过在自取其辱。可见学校只是不过提供你容易学习的场所。如果脱离了学校,如果不学习你可以安身立命的能力!其必将与时代脱节,最后导致被社会淘汰。仅仅是因为学习是一种常态。
继而如果把学习当作年龄的界限去划分,必然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因为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人是很反对做任务这件事,一旦陷入了做任务的模式,避免不了会出现无聊,以及无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失去了兴趣与乐趣,结果是定是枯燥无味。一旦这个枯燥的任务完成以后,带来的就是欢天喜地的撕书活动(高考后的解放)。
他叫蔡伟38岁,只有高中学历,凭着一生学习的态度,刻苦专研古文献,被复旦大学教授联名推荐为博士生。这并不是意外,如果不将学习划分年龄,你也可以。其一,一万小时定律一直是个悖论。如果学习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那你觉得一万小时够吗?我们必须立下终身学习的态度。其二学习并不是当今教育产业化的儿子,更是处于人的一种本能。人们从孩童时就会咿呀学语,学会爬,学会走。学习是一种本能。所以如果把学习分年龄来说,是不是又是一个笑话。
诚然,学习不是明天,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