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水墨写意化"的发展时期,院体也倾水墨清淡而行。王冕以墨梅法"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后有"前元博士柯九思,爱将脂粉染梅枝,王家元章传墨法,雪月风烟种种奇"继之。清代方薰有论:"设色花卉法须于墨花之法参之,乃入妙。"
禽鸟花枝常用细笔淡墨为之,勾勒点染之处有意识地隐去轮廓线,或在色、墨交叠间若隐若现地保留线的韵致,将其融入墨法。通过墨法的体认,重新发现表现对象的质感与肌理,从而在谨致的笔法中求松散、洒脱的气质,求随意感与放松感。
·淡然天真的自然气息,不囿于笔墨与色彩的程式,力求使笔下造物"得化工之巧,具生意之全",赋予新的趣味和生机。
沈周精山水画,兼作没骨花卉尤佳。其得宋元笔意,气格深厚沉浑,设色清新典雅,精蕴含蓄。
孙隆性格如仙,没骨花卉卓有野逸风韵,逸笔出之,不加修饰,灵变潇洒,仙韵自然。
这种笔端自然流露的气质,很易使人想到明代写意花鸟青藤白阳之"写生能与造化侔"与"淡墨散逸"的风格。尤其是陈淳在笔致与创作方法的体验中所提出的"漫兴"精神,将墨戏的技法与态度引入小写意花鸟画,使画中物象既具高贵端雅之气,又渗透出文人意味,在轻松、疏淡的风格中求其明豁。
清初恽寿平大家风度,冲破拟古俗习,继徐崇嗣没骨体别开生面。又创摄情论:"笔墨本无情,不可使用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以表现生活和抒发主观情感相结合,强化借物寄情的文人写意画特征,将没骨花卉提高到与文人画共比的高格。所以,其没骨花卉简洁精确,清淡雅致,幽情秀骨,澹然天真,含蓄超逸,无意乃文,思于天外,绝俗风韵,个性鲜明,名振画史,以"常州画派"统占花鸟画坛。
恽寿平是没骨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一度成为画坛主流,以致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审.美价值。
花卉没骨法基本技法
点法是花卉没骨法的基本技法。此法既要有工笔画的造型和色彩.基础,又要有写意画的笔墨修养。难在画者全面具备中国画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
点笔有物,法在点缀、点叠、点簇得当。实质是墨法变彩法互破多变的巧用。意象述形,浑中空灵,气透逸韵。
撞水、撞粉、提亮、提水、分染、衬色、勾补等技法为辅助技法。
辅助技法的目的是助点法不足,增强画面的质感和层次作用。
乘点迹未干,以中锋将水和粉适量注入,水、粉破色晕化自如,色积边缘,生虚实相兼的轮廓线效果,点迹中空外实,色彩华滋明亮,浑成润泽,清淡典雅,意外韵美。二法不可多用,以免花、烂、巧、媚恶习,妙在巧用出奇。
分染法用于点迹层次不分,结构混乱,以分染调整。
勾补法用于加强结构处,以逸笔虚勾。
提亮用于阔点混然,横卧笔锋不可拖擦,轻轻将水色提出增强亮度。提水法用于纸绢着色后局部涂积,以笔锋吸出,使彩色均匀协调。衬色法为增强画面滋润浑厚感、沿点迹形体,于绢背平涂同类色。干后必胶矾水固定,以防托裱色飞。
总之,点法用笔要洒脱、灵变、松动,妙在运笔挑剔顿挫变化之中。一气落笔,气合为主,色彩淡雅,淡中见厚,清润浑成,自然天成,求神韵,点必藏锋,不可锋芒外露,要含蓄網蕴。
花卉没骨法博展通变,拓能大写淋漓,工能形神相兼,狂能泼彩意象,变能融贯西法。历代创新大家,多吸收没骨法以孳新生。
华师南田画风独具一格,对扬州画派影响较大。居巢居谦继没骨法,擅长"撞水、撞粉法",为岭南画派先祖。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以大写融没骨法,立上海画派新风。张大千艺通古今,精没骨和泼墨法,又融贯西法,开泼墨泼彩新体。中国花卉没骨法以精深博大的气质,推动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花卉没骨法,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正处在工笔与写意之间的十字路口上,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如果你向工笔发展,可以吸取它的营养,在工笔方面必有所收益;如果你向写意发展,也可以吸取它的营养,使得艺术生命力更加旺盛。这也正说明没骨法博展通变的特性。
画没骨画,只注重"不勾形体轮廓和结构墨线"这一句,久而久之,就会认为"不勾线"就是没骨画了。
现在出现很多只用颜色涂抹,或是拓着底稿,或是有个铅笔稿随着"形"涂上颜色,制作出画作的方法。
没骨法,其实更应该注意以"写意笔法,倾工笔形似,变墨法为彩法点染而就"这一要旨。没骨画,首先它应该是中国画,所以中国画的要求特点它都应具备,应该注重用笔,讲求气韵生动等。
同时它又具备各自的特点,所以它是一种非常难的画法。难在画者要全面具备中国画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很多,不能投机取巧。
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花卉没骨法到底属于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认为花卉没骨法是介于工笔与小写意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既具文人写意画的特点,又具工笔形神兼备之长。如果说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在极似中求不似"则是花卉没骨法之堂奥。恽寿平认为"白阳、包山写生皆以不似为妙,予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他又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所谓"极似",是指"没骨法"有严格的具体形体;所谓"不似",是其有点染意象参破墨法之妙趣。其次用笔含蓄俊逸、设色清淡、鲜泽曲雅、清新秀润、生机盎然、文质相兼的艺术感染力。也正因为它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许多人对它的表现形式界定很模糊。
作为一幅没骨画,应当以点法制之。讲究用笔、用墨、用色,要求点必有物。简言之,就是要求"见笔"。而"见笔"对于这本来就无墨线轮廓的没骨画来说就尤显珍贵了。如果只用撞水、撞粉等方法画画,难免会失去用笔,渐渐沦为一种纯粹的制作,画面也难免花、烂、巧、媚。总之,辅助技法不可多用,妙在巧用出奇,帮助点法之不足,而点法用笔要洒脱、灵变、松动,妙在运笔挑剔顿挫变化之中,一气落笔,气和为主,意求神韵,点必藏锋,含蓄细腻。
花卉没骨法,我以为应把文人画和院体画调合起来。这种调合不是折中,而是文人画和院体画的交融。要达到"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浓厚而不流于郁滞,博染愈新,光辉愈古",最理想的应是以元人幽淡、逸宕、秀雅之笔来作宋院体工整、典丽之画,以文人画家的素养、气质和审美理想溶融、变革院体花鸟画,达到工整富丽与逸宕雅淡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在与传统经典的比照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只有少数画家在没骨花鸟创作中能够准确承接传统程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新创,出入范式绳墨,达到董其昌所言"透网鳞"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尤其在今日,相当一部分画家连第一步"入古"的基础尚未深入,就急于解脱求新,陷入邯郸学步之窘境。
诸多相关的学术问题需要梳理,譬如:没骨画的传统范式与概念范畴,没骨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的界限与关系,没骨花鸟画的现代学院教学体系的整理与建构,没骨画法画理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新没骨花鸟画在题材、技法、风格上与传统的关联与差异等。这些命题的解决都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有赖于创作实践与史论思考的交织探索,与特定画家群体的共同建构。
当代新没骨艺术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没骨画与其他画科画种的交融中寻找一种普适性与互补性的价值特色。用包容的方式甚至是混搭的形式书写没骨画在当代的意义。
周午生老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