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还未出炉时,我们都在揣测村上春树能不能赶上这一班车,最终音乐天王鲍勃迪伦在这个秋高渐寒的季节让村上春树再一次留在了话题和调侃上面。有些人不满于这个结果,问那林夕呢?中国音乐的大才子林夕是不是也有这个机会得此殊荣呢?讨论声渐冷却,似乎诺贝尔文学奖与林夕总是隔着些距离,其中一种距离,应该是宁静禅寺与繁华都市之间的距离吧!在禅房花木深之处,林夕正在创作着属于他的歌词。我也走在花草之间,仿佛看见了他。就像在他的歌词里,参透到了一个灵魂一样。
林夕,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一脸随和地坐在桌边,指间夹着烟—他说想戒了,因为抽烟令味觉迟钝,而他最大的爱好是喝茶。因为抽烟,他现在已不喝好茶了,觉得浪费,品茗需要清静的心,还有清静的味蕾。
就是面前这位清瘦男子,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歌词。他笔力恣肆又柔肠寸断,笔耕不辍20年,创作出了3000多首歌词。其中包括给王菲写的《当时的月亮》《暧昧》《流年》,为梅艳芳创作的《似是故人来》,给陈奕迅创作的《十年》《富士山下》,这些歌都曾在各大排行榜独占半壁江山。2008年,林夕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歌曲《北京欢迎你》,更是家喻户晓。
在林夕看来,写歌词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你要写一首押韵的,唱起来还流畅的,不太难;你要写一首可以流行的,也不难;但如果要写一首歌,能够使你的世界观有所提升的话,那就很难了。”
没有压力随心而写,反而容易出彩,逼得越紧越两败俱伤。这是林夕的感受,他看过许多佛经,并从中感悟人生。
《华严经》里有一句虽简单实践起来却不易的话:“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的工画师,其实自身与周遭环境都没有必然的形态,关键在于你想如何描画它们。既然你的心就是工画师,那么为何不可随心涂改,删除那些不快的记忆?而《道德经》的箴言让他明白,若能心如流水,流到哪里是哪里,随自然环境而改变形状,心无所住而不假外求,与自然合为一体,便是人生化境。
王菲《暗涌》
林夕在《就算天空再深》这一书中写了一句这样的句子:“景去景还在,不去也不来。”起初是真的不太理解这句的意思。
那天在看一本写人生哲理的鸡汤故事时,看到一句这样的话“风景不转心境转”,遂得悟一些,这也是林夕写的话。反复琢磨了好几遍,好像不求甚解的领会了一些。大概是说,风景是不变的只是随人的心境而变化,或者说不管你怎么样,外界怎么样,“它”就在这里不会变,不去也不来,你怎么看待“它”而已。
有人说,林夕把最梦幻的歌词给了王菲,所以她唱出了不食人间烟火。而把梦醒后的感悟写给了陈奕迅,于是他唱出了人生百态。其实这话恰到好处,曾经有段时光,常常堕入迷茫,在迷茫中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寻求着什么,所以在听歌中寻求解脱,开始疯狂的听王菲,还有很多陈奕迅的、杨千嬅的粤语歌,只是觉得悟到了一些东西,很难言状。从前听歌只觉好听便好,顺口就好,对歌词曲意这些倒是不求解了,后来钟爱粤语歌,那些听一遍完全不懂唱的是什么,然后看着歌词,听着旋律,才寻到一些东西。从前很爱听的一些国语歌曲,原来都有粤语版本,像《K歌之王》、《遇见》、《好久不见》,大概由于语言障碍,便没有那么广的流通罢了。香港词坛中的“两个伟文”——即梁伟文和黄伟文,我偏爱前者,因为前者是林夕。才华横溢这样的词形容他都觉得庸俗,他是我所爱我所崇尚的大才子。
陈奕迅《富士山下》
有很多人不知道林夕是谁,我也不觉得奇怪,毕竟一个幕后写词的人不会唱出那些歌,只是默默写歌。林夕也出版过几本书。我有一个朋友跟我在一起经常听我提林夕,我还经常给他看一些林夕的歌词和句子,有一次我的书桌上摆放了两本林夕的书,《原来你非不快乐》和《都什么时候了》我朋友看见了迫不及待的扑过来翻阅,想要见到那歌词中的情怀和感动。不出所料。我朋友没过一会便不耐起来,嘀咕了一句“好无聊啊,差评。”我哭笑不得。问我里面的内容怎么既不是散文,也不像小说。我笑言回之,这是随笔。林夕的随笔表面比较枯燥,那些书更多的表达他对这个世界上一些事的看法,一些粤语式(我是这么理解)的思维,化成的词句,多少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也是不求甚解罢了。但是我却很爱看这种平凡中渗透着的箴言的行文,我觉得这样让我的内心很平和。 贴吧里有很多林夕的粉丝,我们都亲切称林夕为“夕爷”,他的才华是他的影。林宥嘉的那首《心有林夕》倒是唱出了很多人的内心感受,“感谢有个林夕,在心中陪我哭。”那段彷徨的时光,心里载着林夕的词句,后来回想起来,无不感激。
林夕的才华斟酌出的词句,后来成了不少歌手的代表作品。无所谓非要比出哪些更好,切合心境的,才是内心认同的佳作。深夜里听过的那些歌,无数随着眼眶发红的歌词,那种水到渠成的心情,不做作,不渲染,只是单纯感伤。
我眼中,才华是一件斗篷,你可以看到它在阳光下,月光中,飘起来迎着风的样子。然而,我喜欢在黑暗中感受这种才华化身的斗篷席卷着泥土一般的浓稠味道。
原来你非不快乐,得你一人未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