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好处、自恋感、存在感、价值感、权力感、亏欠感
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某种好处--包括父母的爱,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那个好处是什么?
有人一定会想反驳,母爱是无私的,但我要说:"不尽然也",这么说似乎显得父母的爱是虚伪的,也很忤逆,很多人会站在道德的角度说,父母白把你养这么大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不否认,我只是想试着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聊聊某些"爱"的内在逻辑,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爱究竟可以为其带来什么好处?
1.说教/唠叨带来的存在感&价值感
我们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被父母说教/唠叨过:"天凉了,记得把秋裤穿上","少喝碳酸饮料对身体不好","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事儿我最有经验,你必须得听我的"...每当我们感到很烦不想听时,父母便会使出杀手锏“要不是亲身的,谁会管你”
从小到大,我们听惯了这种唠叨,常常会不以为意,我也不例外,直到我学习了心理学,才意识到这其中隐匿着巨大的"好处",反思我们自己,其实也经常会向别人说教,说完一番大道理后,其实我们内心常常会有一种自恋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我是好的"或"我比你强"),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而变得很兴奋,而作为被说教的一方,由于我们是被讲道理,所以常常会感到对方是居高临下的(除非对方是有大成就,或我们很认可的人),并且感觉对方似乎在把我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甚至想要改变我,而没有人喜欢被改变,每个人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自己,都是过去无数次偏好与选择的结果,而被改变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自己曾经的偏好和选择,因而我们很不愿意听,但对方仍乐此不疲的说着,包括有时作为说教方的我们自己,亦如此
因此,现在常常流行"故事思维",因为讲故事不同于说教,而是在启发对方,这样倾听者会觉得:通过你的故事,"我自己"悟出了某个道理,这样更容易满足我们的自恋感("我是好的"或"我比你强")
2.付出带来的权力感
我们常常听父母说道:"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我们的确又无法反驳父母为我们做的,因而我们常常对父母有一种"亏欠感",但其实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对父母,对朋友甚至陌生人也会如此
《影响力》中有一条叫"互惠原理",说的是当别人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给予对方回馈,用中国的一个成语说就是"投桃报李",商家也常用"免费品尝"这样类似的手段来提升购买率,然而其实这背后也有心理机制在发挥作用;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提到:"付出会带来权力感,而接受会带来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会让我们有一种很不好的"亏欠感",因此,为了规避这种不好的感觉,当别人为我们付出后,我们常常会给予对方回馈;
但父母不同,他们为我们的确做了很多,而我们又无法即时给予回馈,越积越多,因此,我们常常会觉得对父母有巨大的亏欠感,也因此,父母可以利用这种权力感来要求我们听话;
站在这个维度,其实也就能解释很多事情,比如,别人教我们的和牛人相处,要多发问,我们就做一个倾听者,因为表达本身就可以为对方带来好处;又或者,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多付出,但其实付出除了对方的回馈外,本身也有好处。
当然写这篇文章并非要教大家带有目的性的付出,从而去期待换取对方更大的好处,如果对方没有什么回馈,便心生抱怨等等,并且最关键的是,父母并非是知道了好处才去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这些隐晦的,甚至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好处,从而驱动他们继续行动,如果纯粹为了好处才去行动,便违背了本文的初衷,之所以说出来,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清楚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内在逻辑,从而不活在"愧疚感"或"亏欠感"当中,做到此生不惑吧!
行走的思达
2022/6/5 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