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卖牙膏的故事(6年级)
情境:角色扮演,卖牙膏的销售经理提出口径扩大1毫米使得销售额增加32%,思考为什么。(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课堂组织:
一、
想一想,写一写:“口径扩大1毫米”→“销售额增加32%”,前者引起哪些量的变化?是怎么变化的?(老师巡视,用便签记录学生答案。)带着你的思考,和同桌交流一下。
二、
在一系列变化中,哪个最重要?
设置半径的数据,尝试计算增加率。
看一看计算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三、
你怎么评价故事中的想法呢?(学生评价完销售的机智之处后,出示牙膏浪费的新闻,让学生再次评价。)
教学语言:
猜一猜,增加了百分之多少?(传话筒不评价)
(出示新的数据)现在,你好奇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谁来分享一下?
你知道了什么?
当学生直接发现了问题答案并准备说明时,老师让学生“你能憋着不说吗”。
谁能比他说得更好?更完善?(当第一个学生词不达意时,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自由地说一下。(老师带着学生说了几次之后,让学生尝试说说。)
看了他的的作品,有没有人想跟他交流?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不评价,尽可能让多的学生说。)
亮点:
华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教师自身的语言很自然美妙,课堂结束时学生自发的感受与总结妙语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