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设计师密斯提出的理论,主要表达了现代主义的精髓,也就是去除多余繁缛的装饰,强调功能性。这是适应20世纪初期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而在二十世纪以前,无论是北欧、日本还是中国,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是为贵族服务的,大多体现的都是奢侈、复杂、稀缺、精致。而密斯这种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的提出,其实是想将设计引向平民化。这种平民化的开端,直接导致我们的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互联网APP、广告海报都趋向简约与实用,同时又不失美感。
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极简主义“,这里有一个代表品牌,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这也是现在全球最著名的倡导简单生活美学的品牌。无印最初取这个名字,本意也是为了打造一个没有品牌,但是产品线丰富并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杂货铺。它强调的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性”和“普遍性”,这一价值也被称为“全球理性价值”。它强调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度和标尺,仅仅是觉得“这样就好”的一群人,而不是“我就喜欢这个”的一群人。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欲望有时牵扯着沉迷,引起自我为中心。从今天的我们来说,应该将价格赋予可接受的质量;节制、让步以及超然的理性。其实,这里的接受,代表的是更好的质量、更合理的价格,和因此而获得的更高级的自由。所以LESS带来的不是最低价的产品,而是自然的低成本的富足与更好的选择而并非昂贵的范围。
我们在思考多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材质、颜色、款式、版型,怎么样丰富,怎么样搭配组合出花样百出的年度新品来,怎么样迎合时尚,怎么样走在消费前沿,这些也仅仅是设计的“技”,这样的“多”往往会使设计师忽略很多实质性的问题,比如:理性需求、生存智慧、简单实用、自然生态、低价环保、节省能源、改善环境等等更多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设计的“道”。
这两部分,哪个算多,哪个算少,真的是一个需要重新鉴定的命题。
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考虑生活文化和经济文化,设计出大多数人觉得“这就行”的产品,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全球的设计师努力做到更多,当然也要Cut off更多的东西,正如互联网时代应对信息碎片的解药是更窄范围的去获取信息,而更深入的去吸收和消化信息。设计师讲究的就是减法,不断地做减法,一直回到产品最初的需求本质上去,也就是我们需要这个产品,究竟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
正如原研哉先生所说,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的雄厚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