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的拉格海姆说:“你们尽管那么努力,还是输了,是觉得自己要死了一样难受,对吗?”爸爸答道:“不是的,我们已经不是失败者了,是战士。”
一直以为父母都是成功者的拉格海姆,心里一直有着巨大的压力,自己很努力地学习,高考失利后,直接跳楼,到医院后病情加重且无求生意志。
父亲为了唤醒他,讲起了自己,以前一帮人拼尽全力证明自己,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摆脱了失败者的标签。孩子很震惊,原来父亲并非是一路走来皆是成功,也因此有了极大的求生意志,来面对高考失败和自身的病痛。
“是否能被名校录取”夺走了拉格海姆的爱好、欢乐和生的希望。影片中拉格海姆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认为浪费时间的所有事情,只是为了可以考入名校。
他的思想是:不能被录取,就意味着一生的失败,而不是失利。至少在他跳楼的一瞬间是这样想的,一个没有求生意志的人,即使被救了,又能怎样呢。
社会觉得名校好,爸爸觉得他这么努力就应该考入名校,他也这样感觉,所以当拉格海姆得知高考失败后,毅然地跳楼。是什么造成的,是父亲的高要求与压力?还是自己的尊严有损?
拉格海姆的爸爸哭着在病床前说:“我一直说的是,你被大学录取之后,我就给你庆祝,但从来没说过考不进,会怎样。”
龙应台有句话一直记在我心里: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当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影片中的儿子幸好醒悟过来了,如果没有醒悟的话,一个心里时刻有着寻死念头的少年,是多么可怕。
我们一直倡导的努力论、成功论,是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有志者事竟成。成功者不计其数,但失败者应是更多,那么当用尽全力后,结果仍然让你失望的话,该如何面对?
电影采用的是双线结构。用父亲年轻时候的成长和儿子的内心醒悟历程交织进行,更有效地证明在追求梦想的路上,用尽全力后尽管失败,也不是失败者,而是战士。
从儿子高考失利跳楼后的毫无求生意志,到父亲进入最差宿舍——H4后的失望,慢慢接受人们口中糟糕的(loser)学长们,了解到他们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当被校内有名篮球队邀请时,甚至有些不想离开H4,再到以后他们想要通过体育比赛来证明自己。
H4的人为了赢比赛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当然也有自己真正的实力在。他们也和片中的儿子一样十分努力,只是为了赢,为了证明自己。
但最终的结果不像以往影视剧那样,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他们还是输了,就像拉格海姆拼尽全力后一样,还是输了。
这是一种真实性的存在,毕竟按百分比来说,失败者占的比例更多。就像片中爸爸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儿子,想激起他的求生意志一样,不会因为儿子的醒悟病痛就立马消失,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爸爸和朋友们虽没赢得比赛,但撕去了“loser”的标签,获得了全场人的赞赏和掌声,包括对手的掌声,他们不再是失败者,是战士。最后醒悟的拉格海姆也真正明白自己不是“loser”,高考失利也不意味着一生的失败。
其实跳楼的拉格海姆不是怕失败,而是害怕只有自己是失败者。害怕与同龄人相比,自己更失败;害怕给优秀的父母丢脸;害怕不知道怎样应对自己把所有热爱的都放弃,只为高考高分,最终还未成功的无助感和失落感。
影片中的解决方式是让拉格海姆看到成功的父亲仍有拼尽全力而达不到的事情,让儿子理解父亲到底是成功者、失败者还是战士,也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无形的压力。
但其实,这样的少年不仅在印度会有,中国亦是。不是每个在高考中失利的孩子都能想得开,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跨越人生中“高考”这一关的。
但是我想,如果以后有拼尽全力还未成功的人问:“我是失败者还是战士?”,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定是战士,一定是。”
——漫漫等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