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问教过的班里的学生“你们最近看过什么书?”有好多羞愧的低下了头(就知道玩游戏),也有说的,只是题目一听就知道是穿越,修仙,虐恋等等,“你们怎么不看名著啊?《红楼梦》《西游记》……多好啊!”“老师,我们看不懂。”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可怜,他们连白话文都听不懂了,何况文言文?
我也不是说,“穿越神游”这些书不好,但跟经典名著比,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连时间充足的学生都不看书了,大人更不用说了。
那么多经典,美得让人窒息,看都看不过来,人们,怎么就不看书了呢?
经济社会,凡事讲效率。
一本好书,之所以好,很大程度上,在于叙事的循循善诱,大多的经典读物的节奏都偏慢。而现代生活,生活节奏一年比为一年快,所有的工作都以“效率”为评价标准,唯一标准。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习惯也越来越快。过去,我们看到那么厚的一本《红楼梦》被缩减为30来页的普通话言情小说,不禁要骂街,现在,以为平常。
现代,你到书店看看(书店也不好找了),这些“大部头”的经典大多如府前石狮子,成了门店的摆设,而各种衍生“精华版”却买的依然不错。以前,废了一个月啃下一本书,是高大上;现在,年轻人的口语“什么时代了?你还看这种书?”地铁上,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什么都得快,你慢了,就out了。就像,我们去吃饭,等了30分钟没上菜,服务员解释说“厨师做着么,得讲刀功,火候,用料得将就……”你早撩凳子走人了,听他叨叨。
我们习惯了快餐,习惯了走马观花,习惯了跑着上班,慢慢也习惯了一目十行的读书方式。写网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别墨迹”,现代人的口已习惯麻辣、红烧、糖醋,再也吃不吃小葱拌豆腐的清新。
互联网的冲击。
试问屏幕前各位,有多久没有捧着一本纸质书,费心忘食了?就是好看书的人,手机或电纸书,既方便还便宜,成了更好的选择。
今天,发达的网络通信的发达,不禁冲击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各种新鲜事物,通过各大网站、APP利用人的猎奇心态,捕获你的眼球和时间。
1964年《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有句 话: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孩子,靠近你的电视,最好是别购买、安装,这最最愚蠢的东西。那时,还在讨论电视是人们生活的影响,现在,我们已经适应了这种“坏”的影响。
人,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不是选择做好的,而选看上去更好看的。网络给予我们,太多的选择,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这种“享受”更加日常化。一本书写的再好都比不上影音的动感的刺激。评书大王单田芳说过“那些看刘德华演唱会的,是不是有几个激动的就晕倒了,而我就是在台上说上一天评书,也不会有这效果。”书跟影音,可如是比。
舒适的现代生活,养了一群“懒汉”,再不愿思考“活的意义”。觉得:所谓的至高境界,虚化飘渺,是用来骗小孩的,还是钱来得实际。
生在如此浮躁社会,我们不再相信有理想的人生,认为经典书籍上最终告诉我们的都太理想,现实太骨感。
《红楼梦》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而现实中,勾心斗角者,往往得势;《西游记》说“如孙猴一般正直,终能成佛”,而现实中,正义直言者,吃亏上当……我们遇事不顺,就怨“书上都是骗人的”, 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参悟,莫言和钱钟书都背过字典,钱穆能够背四大名著……我们呢?
我们没有放下“私欲”,想的太多,要的太多,而舍弃的太少,久而久之,连舍弃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样看来,作品不是不够好,而是没有了市场。对于,爱看书写书的人(包括我),这是你不得不晚接受的事实,早晚如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读书原本就是一件奢侈事。
以前,是书少,读书的也少。现在,随着印刷技术和造纸业的发展,书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各家各户,书越来越多,但不代表读书的人会多,还是那句话,选择多了,反而心乱。
人是最不擅长反省自己的动物,有几个人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