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车上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一个老人因为司机误关了门,上车后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其他乘客解释,硬是将司机骂了13分钟,整个过程司机一直没有还嘴,最后老人“成功”把司机骂晕了——突发疾病倒地抽搐。 骂晕司机的老人看司机倒地,却又“不计前嫌”地掏出了自己随身带的救心丸,亲自喂给司机,还帮忙按人中。
这完全颠覆了我们从前对“老人”的印象——老人,是弱势群体,本应需要我们去照顾和保护;老人,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本应更加懂得冷静与忍让,用更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之事。
但是这位骂晕司机的老人身上似乎和上述特点一点都不沾边——一个自称八十多岁的老人,竟然有如此体力与词汇量将司机骂整整13分钟,谩骂时间之久、言语之犀利,甚至可以达到将一个人骂晕的程度。
这些年来也有不少关于“老人”这个群体的负面新闻曝光,如老人故意摔倒讹人、老人因迷信将一个硬币放入飞机的发动机……这使得我们难免有些“谈老色变”。
网上流行一句有意思的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那么,老人真的很“坏”吗?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所以本文试从“老太骂晕公交司机”这件事,思考有些“老人”为什么会做出一些很惊人甚至荒诞的事情。
首先,不辨时机的“尊老”,可能会放任某些老人的错误行径。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在谩骂13分钟的时间里,司机一直保持沉默,不曾出言顶撞,就连为自己辩解也没有;车上的乘客也一直在很耐心地向老人解释为什么司机会误关门,其中还有乘客让出自己的座位给老人,他们身上都散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但要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对这个无理取闹的老人太好了?人们都知道她是老人,所以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因为道德的规范,都一直保持着尊重。而这一点老人也知道,所以无论她如何肆意谩骂,有“老人”这层防弹衣的保护,外界都不敢拿她如何。
可若是有一个人,在耐心劝说无用之后,走到老人面前,暂时丢掉给老人特别的尊重,把她看作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违反了秩序的普通民众,很严肃地告诉她,她这样做不对,违反了什么规范,会受到什么惩罚,这个老人很可能就会被威慑到,然后放弃自己无礼的行为。
这个社会对老人这个弱势群体往往是很宽容的,我认为这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当一个老人的行为已经很过分,过分到会造成严重且恶劣的影响时,我们不能仍然宽容。我们应当让老人知道,尽管你是老人,你做了错事还是得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我们不能让某些老人错误的认为自己做错事成本很低。
还有,老人自身的观念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些老人会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弱的位置,习惯性地将自己看作“弱者”,很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应当被保护,自己应当有一些特权。可这个社会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照顾到他们,而这个时候他们的观念没有得到认可,他们就会表现地异常的偏激。
这也是为什么老太被公车关在外面之后反应如此偏激的原因之一。
这位老太只看到了自己在下雪天被关在门外,她只关注了自己的“弱”,却没有意识到,其实某种程度上,司机也很“弱”,司机也有很不容易的地方。司机长时间的坐着,并且一直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很容易疲惫,很容易患突然性疾病。下雪天导致车窗模糊、车上人多而阻碍了司机视线,再加上司机工作本身就会疲惫,在这众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才导致误关门。
但是老太过于强调自己的“弱势地位”,不肯去看看,其实别人也很不容易。其实老人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没有必要老是以“弱势”自居,这样的观念对老人本身也是弊大于利的。
不仅如此,我隐约觉得,老人所在的家庭也是导致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家庭给予这位老太的关爱与说教是不够的。一位老太在下雪天要自己坐公交,是不是家里人照顾得不够妥帖?这个时候得老太可能本身就积累了一定的怨气,结果自己又被公交车关在了外面,这一下子就点燃了这位老人的怒火。
而且,老人在乘客劝说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不相信司机误关门的理由,说明在老太心里,对这个社会是缺乏信任的。如果家里人能多陪伴这位老人,给予她更多关爱和正能量,也许她就不会狭隘地认为这个社会很不好。
还有,作为一位老人,受教育程度很可能并不高,并不懂得社会规则与法律,却也没有什么能力或渠道去了解与学习,这时候家人就成了她了解的唯一窗口。如果平时老太的家人告诉她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那她今天是不是就不会这么固执与偏激?
中国的社会正逐渐步入老龄化,老人的问题也会更加突出。
从社会、老人本身、老人的家庭的方面分析了一些原因,其实是想告诉更多人——其实老人不坏。不然,为什么在这件事情的结尾老人会拿出自己的救心丸喂给司机呢?只是,我们有些东西做得可能还不够。
而我们需要从社会、从老人的观念、从给老人的关心与教导等方方面面努力,这样,在老人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这个群体就不会变成一个问题,“老人”这个群体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害怕,我们才能更加发自内心地尊重老人,让“尊老”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