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读书推荐写晚了,现在都11月下旬了。不过不妨碍,《10月读书推荐》总是会在11月份写出来的。
今年我对所读的书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我说的记录是指每一本书我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读过的,全都记在了印象笔记里。书壳翻过来的第一张纸上也会写上读书时间,什么时候读的就一目了然。
印象笔记中10月份记下了这两本书。
1、《傅雷家书》傅敏编,于10月8日-22日间读完
该书散文为主,也有些议论的篇章,适合中等阅读速度。
估计都知道《曾国藩家书》很出名,其实《傅雷家书》可与其媲美。
这本书主要由傅雷与长子傅聪之间的家信汇编而成。家信里透露了傅雷做为一个父亲对儿子教育的呕心沥血,浓浓的父爱。教育,不外乎言传和身教。我觉得傅雷这两点都做的十分尽职尽责。傅聪的成才,固然有其天分,但也与从小受到的父母为人处事的作风影响甚大。
不要小看这只是一本家书,似乎是平淡琐碎家常的重复叙述。非也,认真读下去,我相信你可以透过家信看到做人,治学,求进,处事的多方面深层思考,也会给你启发。
2、《读书与做人》梁漱溟(1893.10-1988.6)著,于9月21日-11月3日间读完
梁漱溟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一生主要关注在两个问题上面,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所以他的这本书主要是对他所思所想的记录。思考性的文字读起来有些绕,但耐下心来,静下心读进去,你会发现他的论述一层一层的,逻辑连贯,很有自己的主张见解,也不乏精辟之处。
举例一下论述精辟的文章,如《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孔子学说之重光》、《宗教问题演讲》,这些是我之前未曾接触的领域,看了增长见识;还有如《三种人生态度》、《合理的人生态度》、《合理的人生生活》、《人生的意义》、《谈乐天知命》、《我之人生观如是》,这些是我大体疑惑和思考过的问题,看了之后,将作者想的与我的思考作一个比较,进而做深一层的琢磨。
如果有对人生问题感到疑惑的,譬如会问“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的人,不妨可以看看,就像与一位过来的老者的交谈一般。
以上就是我10月份要推荐的书了。
关于看书,慢慢的,我在选择偏好上有所变化。主要有两点:
1、之前喜欢看技能型(教你怎么怎么样,比如时间管理、毅力培养等类型)、商业型(比如公司的逻辑,大败局等),现在不知觉中转成了偏爱看散文或议论文类、哲学类的书,虽然这些文字从不告诉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但一切东西尽在其中,你去领悟属于你自己的吧。这些文字是更有味道的,是历久弥新的。这或许也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道理。
2、之前看书,无形中喜欢比快,追求量,看谁读的多。现在开始变慢,慢下来。求量求快,就像秋风拂过落下的树叶一般,只是略微骚动,吹不起来。这种读书方式,质量与汲取都很有限。
文章阅读的快慢是需要区分的,不同类型的文体适应不同的阅读速度。
在我看来,散文类适当快一点没关系,这多是陶冶情操的。议论文等围绕某个主题论述的,则又要分三类:一是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论题,可以稍快粗略带过,只当增长一点见识;二是,如恰巧遇到的是感兴趣的论题,之前曾思考过且有思考出结果来的,就需要放慢一点阅读速度,去理解作者就这一问题是怎么想的,对比自己的思考有何不同,然后细细琢磨,是我的对,还是作者的更全面;三是,如读到的是自己疑惑的且没有思考出结果的论题,就更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去理解作者是怎么思考的,这相当于在帮助解决困惑。理解完作者的见解,多少应该会有启发,不妨再回过头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重新思考一遍该困惑,以期整理出自己的见解。
这或许就是论语中说的: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浮于表面,似懂非懂,到头来只是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属于空想,夜晚千条路,起来走原路,一无所获。
望读书可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思考体系,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外部世界,以做得出明智判断,这个最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