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春梅
小时候,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那么忙碌。三年灾害时,为了照顾我未成年的叔叔和姑姑,这个新华药厂纸盒组的创始人,这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从大城市跟着我父亲来到农村,一切从头学起。她就像一个陀螺,总也停不下来。白天下地,晚上摊煎饼,推磨,喂养家畜,做各种针线活,好像都没时间管束我,但我一有时间就和妈妈一起干活,有时经常陪妈妈干到半夜里。
我的父亲从一个专业军人,新华药厂保卫科的干部一下子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且成了异乡人,心情总是不好,有时喝醉了酒,就对母亲大发脾气,但大多时候母亲都能轻言细语,让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化为无形。
母亲的裁剪技术不错。小时候我能鹤立鸡群,纯粹是因为我的衣服,母亲虽然只上过识字班,但她自己学会了裁剪衣服。母亲裁剪衣服不仅样式独到,而且总会在上面点缀些花花草草,引来众人围观,让性格内向害羞的我埋怨了她好多次。妈妈善于改衣服,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回淄博张店的娘家,给我买了一条白底,绿叶,红玫瑰花的裙子,因为那时在农村干农活穿裙子不得劲儿,妈妈就把裙子给我改成了一件漂亮的娃娃服,我穿着走到哪里都被人夸好看,以至于学校里文艺演出,我的衣服被好多人借去上台穿过。有一次,被一个淘气男生甩上了墨水,我大哭一场,害怕妈妈说我,吓得不敢回家,可妈妈知道后说:“衣服有新就有旧,墨水能洗就洗,洗不下来,妈妈就给你绣成花。”,过了几天,我的衣服上的几大滴蓝墨水印迹果然不见了,变成了几只藕荷色的小粉碟,和玫瑰花相映成趣。我看了,忍不住搂着母亲的脖子,使劲地亲了好一阵儿。我知道,这是妈妈熬了好几个夜晚,给我绣好的。妈妈的女红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不光给家人做,就连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愿意找她帮着买布,裁剪衣服。不光因为妈妈裁剪的样式好,还因为妈妈裁剪同样大的衣服用布料最少。至今我也不明白,她是怎么做到的,但我记得她让我教她分数的事。那天,识字不多的母亲,从张店买了一本裁剪书,如获至宝,翻看了半天,上面有些标识不明白,就问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我,我告诉她,那叫分数。于是,妈妈认认真真跟我学会了有关分数的一些简单的知识。母亲边听边记,很快就弄明白了。第二天早晨,妈妈悄悄给我这个“小老师”煮了两个鸡蛋,也让我知道了知识的力量,那就是知识能变成好吃的东西。
母亲的面食手艺堪称一绝。她用面制作的花馍就让人赞不绝口。过年过节我家蒸的面食花样繁多,看着一块块发好的面团,在母亲的手里,魔术般的,一会儿就变成了小兔子,小鸟儿,佛手瓜,长寿桃,牡丹花,小元宝……花样多了去了。增强了我对过年的深深的美好记忆。那个年代,过年走亲戚,能拿出白面馒头的就算不错,可我家能拿出这么样式新颖的礼物更是不多见,大人小孩都喜欢。那年头,我们家乡的粮食主要是红薯,高粱,为此,人人家里都没多少白面,我们家更是如此。因为爸妈白手起家,为了盖新房,总是把麦子省下来换钱。除了家里来了亲戚,根本就吃不到白面。那时,社员在地里干活都不许回家吃午饭,都是到了点,让放了学的孩子给干活的大人送饭。我虽然年龄小,又瘦弱,但十几岁就成了我家做饭送饭的火头军。尽管这个活很累,有时要挎着饭筐走五六里路,但我总是送饭大军的领头人物,不光因为我从小就是飞毛腿,更主要的是怕小伙伴们在路上比谁家的饭好。每当看到她们拿的白面油饼,或者白面馒头,而我的筐里只黑黑的地瓜面煎饼或者高粱窝窝头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为此,有段时间,我坚决不愿送饭了。妈妈得知后,天不亮,就把我叫起来,悄悄教我和了一小块白面,一大块地瓜面。做成一个个小面团,先把白面团分别擀成小饼再把黑面团包起来,再擀成大饼,然后上鏊子上烙成饼,最后竟然都成了白面饼,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饼就吃起来,既有麦子的清香又有地瓜的香甜味,如今想来,还是意味深长,幸福感爆棚。从此,送饭路上的我又挺起了有骄傲的小胸脯。不过,这个办法,很快就被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识破了,学会了!都夸我妈是把过日子的好手。
妈妈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剪纸,画画,绣花技术样样都好。妈妈的针线箩筐,就是我童年的宝藏。最爱去探索里面的好东西。里面有妈妈用各种彩纸剪成的花样: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还有形态各异的人物。例如:十二属相,各类戏曲人物,像《天仙配》里的仙女,《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和一对儿女,还有《拾玉镯》《柜中缘》,应有尽有,栩栩如生。家里的窗子上贴满红红的窗花,那是我对年的最美记忆。
母亲虽年近九旬,但仍爱画画,创作了很多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简笔画,被她的孙子拍照发到网上,没想到好评如潮。
年迈的妈妈还爱做女红,比如特爱纳鞋垫儿。每到春节,她总要纳下很多鞋垫,我怕她劳累,说别人现在都用买的,不要纳那么多送人了,她说,我这是手工的,有人稀罕我就高兴。说来也怪,妈妈给每个孩子和亲戚纳的鞋垫都很合适。妈妈不光给一家人做针线活,还总是帮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剪鞋样儿,绣枕头,这绝活被我妹妹发扬光大了,绣的枕头套都出口了。
母亲是一个爱养花的人。一年四季都有花。院子里,屋子里只要用空闲的地方,都有花。每次拿着钱赶集,宁愿不买菜,也要把心仪的花买下来,这些花就像她的孩子,每天呵护着。晚上怕花冻着,白天怕晒过了。于是,天一冷,每天晚上就把娇嫩的花一盆一盆搬进屋里。清晨,再一盆一盆搬到院子里。周日复始,从不厌烦。花儿们也不辜负她老人家,每一棵都开得茂盛。小时候,最爱听妈妈给我讲的就是《秋翁遇仙记》的电影故事,妈妈常说,每棵花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她好,她才长得好!后来,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园丁,经常琢磨妈妈养花的行为和理念。记得哪位名人曾说过一句话:若不用心,就连棵花也养不活,更别说育人了。育人和养花真是异曲同工,格物致知呀!
母亲也是个爱热闹的人,喜欢听戏曲,高兴了,还经常自娱自乐地唱上一段,过过戏瘾。她老人家还喜欢赶集,逛商店。有时,家人怕她出危险,劝她不要随便出门,但她就喜欢每天骑着那辆旧三轮到处转悠,买东西,拔野菜,拾柴火……她一直喜欢用烧柴火做饭,甚至捡破烂,说破烂卖了钱有成就感,高兴!
母亲是个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的人。如今八十八岁的母亲,年轻时因照顾我的叔叔姑姑放弃了城市工作和生活,没有退休金的她,领着农村老人虽然每月只有二百六十元的补贴,但对党,总是充满了无限感激,总是说:“党没忘了俺门农村老人,还给我们发钱,这个社会真好。”虽然她老人家手里钱不多,但总是热于帮助别人。左邻右舍,谁家有生病的,她总是作为长辈买上东西前去探望,所以,周围的人都对她老人家非常敬重,闲暇之时,都愿意到她人家的屋里坐坐,拉拉家常,那小屋里经常笑声不断。凡是对她有恩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回报人家,她自己去不了,就嘱咐我们一定要去看望恩人,而且是几十年不忘!比如他的养父母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现在90多岁的老舅,曾经为我妈争取上学只是说过一句公道话,他就一直念念不忘。之所以,我一直坚持,只要条件允许,每年都问候,看望教过我的老师,包括一年级的老师,一直对帮助我的人深深的心存感激,也积极去做公益事业,传递爱,就是受了妈妈的影响。
母亲是一个甘愿为别人奉献的人。母亲从小被别人抱养,她的养母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上学,却唯独不让她上学,她从八岁就和自己的养父养母一块起早贪黑磨面,打火烧,挎着火烧篮子,沿街叫卖火烧,回到家,再挑水,捡煤渣。在战争年间,不记得曾经多少次被日本鬼子追赶着跑,差点丢了性命。就这样,她用幼小的肩膀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帮她那几个养父母的孩子完成了学业,成了国家干部或者工人。但妈妈没有埋怨过谁,她觉得那是时代造成的,与她的那些兄弟姐妹都非常的亲。妈妈和爸爸结婚以后。因为我的爷爷奶奶因病早逝,家里四个姑姑和一个叔叔成了没娘的孩子。我爸,妈就把姑姑和叔叔接到了张店。那个时候的姑姑,叔叔因为没爹娘管教加上都是处在青春逆反期,又都来自农村,来到城里很不守规矩,结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犯错、闯祸成了家常便饭,老嫂比母的妈妈总是耐心的劝导他们,引导他们。1958年,因为叔叔闯祸,我爸爸有对弟弟管教不严之责,丢了工作。全家人就是指望着已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1960年,为了让家人都有口饭吃,善良的妈妈听从了我父亲的劝告,来到了青州的农村。没想到来到农村厄运就降临了,一天饿死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现在的大哥,那天也险些丢了性命,多亏好心的张大爷救了他。从此,妈妈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一直跟随父亲在异乡白手起家,照顾他们的弟弟妹妹,把他们抚养成人,帮他们成家立业,在农村扎下了根,发了芽,开了花,如今长成了四世同堂,幸福和睦的参天大树。
风风雨雨中,不觉母亲已八十八岁,她乐观向上,虽满头白发,但腰板挺得笔直,走路带风,精神奕奕,看起来真是一个挺有范儿的老太太。
我爱母亲,她老人家永远是我心中的榜样,家族的骄傲。
(完)
作者刘春梅:国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退休教师!